今年暑期,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崔玲玲报名参加了2024年“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该活动由团安徽省委、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组织。
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和此前相比,她认为这次很不一样,“更加聚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通过深入一线调研去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调研内容丰富且专业化程度高,具有挑战性”。
崔玲玲所在团队的实践主题为“探寻自然种留种情况与农业芯片助力长丰县马郢村‘蝶变’”,不仅聚焦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还要深入探究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她说,为更好完成调研工作,在组建团队时,集合了来自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的学生,实现了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今年暑假,安徽农业大学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学校共组建了18支校级重点团队、70支校级团队、180支院级团队,他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出发前,安徽农业大学专门组织了专业培训与指导,包括行程安排、安全教育、调研主题、访谈技巧、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还是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
在安徽省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汛期导致陶厂河洋河坝埂段压力增大。面对意料之外的状况,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22级学生李洋没有退缩,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全面细致地观测和记录坝体承受力、水位高低等情况,以此来规划出更加准确高效的灾后补救举措,并开展相关调研。
“平时在课堂上老师教过我们这方面的知识,这次正好用上了,回去之后我要把记录下来的数据以及自己的思路再和老师讨论。”李洋说,虽然降雨影响了原定的实践计划,但却让自己收获了意外的学习机会。
对安徽农业大学观赏专业2022级学生裴梓歆来说,此次实践活动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有效收集。“万事开头难,没想到这第一步就把我们给难住了。”裴梓歆苦笑着说。因为一些上年纪的村民看不懂问卷,团队成员屡遭拒绝,结果忙碌了两小时,只收集了6份问卷。
大家紧急集合讨论解决方案,决定把问卷填写改为访谈。队员们蹲在屋门口,和村民们拉家常聊变化,走进田间地头,边实地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边询问农业生产相关问题,最终收集了37份真实有效的数据。
此外,学生还要克服方言导致的交流障碍、住宿条件的不适应、连日阴雨耽误调研进程等问题。“我们就是在‘自找苦吃’,但是我们在一起‘苦’中作乐,战胜一个又一个难关也是一种人生乐趣。”裴梓歆记得有一天,队员们和村民一起在热浪蒸腾的田地里走了两公里,为作物浇水,大家深深感受到农业生产的不易,“此时,让未来农业更加智能高效的愿望愈发强烈,我们对学习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动力”。
今年是园艺学院教师吕钊彦第五次带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他认为本次大调研的主题更加聚焦,内容也更加务实,“学生在调研中深入实际,将社会观察、感悟思考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这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
“问卷的每一个问题都紧密贴合石佛村的实际情况,从产业发展现状到生态环保,再到党组织建设,每一环节都与石佛村走有机产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紧密相连。”在安徽省岳西县石佛村,安徽农业大学校友、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徐卫兵对安徽农业大学实践团队说。
他认为,大调研这种创新实践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农村、亲近农民的宝贵机会,还可以为地方相关部门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科学制定发展策略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了解,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以行政村负责人、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调研对象,围绕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方面,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深入调查地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
该活动自7月初启动以来,全省共收集“大调研”村庄问卷6700份、农户问卷1.53万份,其中安徽农业大学参与收集村庄问卷3600份、农户问卷8500份。接下来,各实践团队将结合从基层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别形成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等,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