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农加贵:

坚守教坛38年 送山里娃“出山”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05日   01 版)

    20岁,如果让你去一个“麻风村”工作,你会去吗?

    38年,如果需要一直坚守在云南边远山区,你能坚持吗?

    有这样一位普通教师,从20岁到58岁,一直默默坚守在云南深山的三尺讲台。他就是近日当选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的教师农加贵。

    他再也迈不开逃走的步伐

    1986年7月的一天,20岁的农加贵在四叔农春盛的推荐下,获得了一份代课老师的工作,但他并不知道这份工作的地点是在广南县莲城镇坝汪村大山深处的“麻风村”。

    那天上午,天气晴朗,农加贵在当地医生农炳康的陪同下来到村子。距离30多米,他看到有一群人在村口迎接;走近一看,发现他们之中有的是麻风病人。农加贵被吓了一跳,立马转头就跑。但是医生拉住他说:“你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他们都没上过学,没人愿意来当他们的老师。”

    农加贵回过头远远地看见了身有残疾的家长们期盼他留下的眼神,也看见了他们身边的10多个孩子,安安静静地站着,但眼神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他再也迈不开逃走的步伐,于是选择留下来。

    这12个孩子小至五六岁、大到11岁左右,便是农加贵的第一届学生。

    他们上课的教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室,而是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教室里没有桌椅,孩子们就从家里搬来高高低低的桌子、凳子;没有黑板,农加贵找来一块木板用墨水染黑代替;没有粉笔,他就用石灰块在木板上写字;没有课本,他到别的学校借来不用的旧课本。

    解决了教学场地和设施等问题,他开始给孩子们上课。20岁的农加贵因家中贫困,高二便辍学了,但他觉得教孩子读书识字还是能胜任的。条件所限,孩子们在村里小学也只读到三年级。但当第一批读完三年级的孩子想要到外面继续“求学”时,却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接收。

    有几个年纪稍大的孩子来问农加贵:“老师,没有书读了,还是回家干劳动跟我们哥哥姐姐一样,是不是?”农加贵听完孩子们的问题,非常难过。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他决定:自己要将村小的孩子,一口气教到小学毕业。

    但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就算只上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一个人一星期也有70多节课。为此,农加贵探索出“循环复式教学法”:“我先教高年级的学生怎么预习,交接好。然后去低年级先把新课上完,他们自己写作业,我再来高年级这边上新课。高年级的新课上完了,布置完作业之后,我就要到低年级检查他们的作业做好了没有、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是这么轮换着。”

    1992年夏天,农加贵的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孩子们的成绩没有辜负他的付出。

    落松地迎来新生

    孩子们毕业去县里参加升学考试,需要填写家庭住址,“闻麻色变”的时代,农加贵怕写“麻风村”会影响孩子们升学,于是,他找到村干部商量。

    当地种植花生,花生又名“落松”“落地松”,农加贵说:“就像花生一样,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果实香甜心里美;当地村民虽因疾病有躯体残疾,但都很支持孩子们上学、接受教育。”农加贵给村子起了一个名字——落松地村,也给孩子们托举出一条走出深山的路。

    考试过后10多天,农加贵去县里查询孩子们考试成绩,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问他:“你知道落松地小学吗?学校12个孩子考得太好了,最高分是206分,最低分是135分,都超过了我们115分的录取线。”

    农加贵将孩子们的成绩抄录下来,把这个好消息带回了村子。农加贵带着孩子们体检取得了健康证,落松地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被广南县第五中学录取。

    村民把农加贵当作家人。为了孩子们有书读、让他安心教书,180余名村民从每月的政府补贴中自发地凑足35块钱给他加工资。并且,他们将凑齐的钱用甑子蒸过、经高温消毒后才请医生转交给农加贵。村里还给农加贵划了半亩稻田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玉米喂养鸡鸭来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

    农加贵不只是老师,也是学生们的炊事员、照护员。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加贵需要给孩子们做早餐、午饭。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早上6点起床,把早餐煮好。吃完早餐后我们开始上午的课。到11点半,我就带着大一点的学生开始煮中午饭吃,结束后继续上下午的课。”年纪大一点的学生也会帮他一起洗菜、烧火,农加贵觉得,和学生就像一家人一样。

    38年的从教生涯,农加贵一共将12届14个教学班126名学生送出了云南大山,很多人当上了医生、教师、警察。

    1992年,曾经的“麻风村”经过长达35年的隔离治疗,象征着阻挡外人进入、阻止山里村民外出的关卡竹竿被撤除了。落松地村,迎来了新生。

    只要学校、村民需要,会一直教下去

    1998年,农加贵转为公办教师,有机会离开落松地村。当时,县教育局将他调到离家近、交通更方便的下坝小学任教。离开那一天,下着大雨。学生担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有的打着破旧雨伞,有的披着化肥袋做成的雨衣,一直把他送到新学校。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心永远离不开落松地了,第二个学期我又主动回到了那个地方。”农加贵回忆。

    上课之余,农加贵成了村里的电器维修员、夜校扫盲班教师,更是村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农加贵表示,30多年来,落松地的村民先后修建起1座电站、两所学校,挖通3条进村公路,全村没有一户“档卡户”。落松地小学早已建起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山明水秀的校园,落松地村也摆脱了闭塞、疾病及贫困,成为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2020年,落松地小学又迎来了一名新教师朱丽丹,她和农加贵一起分担教学任务。

    2023年1月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农加贵变得更加忙碌。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地头到工厂办公室,他认真履职调研、建言献策。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农加贵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边远山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今年58岁的农加贵,虽已不再年轻但身体依然强健。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当选为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农加贵感到非常激动,“这并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有各级领导的关心,也有我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成就了我的今天,是大家一起的努力”。

    农加贵表示,只要学校、村民需要,自己会一直坚持教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05日 01 版

质优价宜药进村暖人心
打造青年就业创业温馨“第一站”
“赛事黄金周”彰显中国活力
建设近悦远来的“青春之城”
坚守教坛38年 送山里娃“出山”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