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研究生入学后,我主动申请暂停学业,毅然报名了北京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只因为我一直记得“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一直种在了我心底。终于,这颗种子萌发了,我踏上一路向西的火车,经过4200多公里的跋涉,最终抵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
我每天面临的是紧张忙碌的机关工作,除了撰写材料,还会做一些公文流转、调度推进、总结汇报等方面的工作。这份工作看似件件枯燥乏味,实则攸关民生。深究工作脉络,我看到的是兵团人身上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探究兵团历史,我感悟到的是兵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荣传统。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岗前培训参观沙海老兵精神纪念馆时,那生动鲜活的口述史,“因为一道特殊的命令,这些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军人,征尘未洗又向荒原挺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把根深深扎在昆仑山下、大漠腹地,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一辈子默默守护着我们脚下这片热土、把曾经的茫茫沙海变成了军垦新城,老军垦们的事迹也让我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强大力量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站在历史面前,我不禁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是选择“安逸”“躺平”碌碌无为终其一生,看着先辈们的“功劳簿”无动于衷?还是选择继承先辈革命意志,勇挑历史重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个答案,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中找到了。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总书记用“过来人”的经历经验,倡导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他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在十四师的这两个月里,总书记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鞭策、激励着我努力前行。
与此同时,在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熏陶下,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体悟到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加坚定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决心。
作为新时代志愿西部、奔赴边疆、卫国戍边的热血青年,不管是十四师709名“沙海新兵”,还是全体6093名在岗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我们要始终向革命先辈、时代英雄们致敬看齐,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去。
3年后,我也将选择再次奔赴边疆,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杨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