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石榴红了 我们长大了 一起动手 家乡也富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14日   04 版)

    “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内,返乡就业的青年讲解员谢晶(左)向游客介绍相关文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十一”期间,安徽省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在烈山区火热进行,榴园金秋美食节、石榴丰收季直播等好戏轮番上演。热闹景象背后,是“小石榴”带来的乡村大丰收,一组数据足以印证——国庆假期,烈山区共接待游客46.68万人次,其中,网红景点四季榴园的游客达到25万人次,周边近百家农特产品摊点收入170余万元,景区保障及项目运营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

    烈山区种植石榴历史悠久,《烈山区志》中有“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主产区烈山镇仍存有明清时期古石榴树千余亩。然而,囿于石质山体、交通不畅等条件,千年古树没能为村民结出致富果。多年来,政府部门总结出七步造林法,解决了石榴树苗难以成活的难题。同时,越来越多青年身影加入石榴种植、文旅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家住榴园社区的宋六龙是其中一个。该社区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遍植石榴树。宋六龙在大学暑期返乡时,就尝到了石榴的“甜头”——开设石榴销售摊点,在村里首创鲜榨石榴汁,曾经有一天营业额达到2000元。2016年,宋六龙大学毕业返乡,以家中20亩土地和农业种植技术的方式入股塔仙石榴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最年轻的一员。

    细心的宋六龙发现了产业发展瓶颈:大多数村民任由石榴树自然生长,没有修剪、追肥、灌溉、嫁接等观念,导致石榴坐果率和优质果率低下。待石榴成熟后,勤快一点的村民会赶着天没亮之前去集市,图省事的村民则一口价把石榴卖给果汁厂。

    对此,宋六龙邀请石榴种植专家教学指导,并引导骨干社员建立5000亩石榴产业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制订《石榴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示范区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

    同时,共青团淮北市委、共青团烈山区委成立塔山石榴、黄营灵枣等特色产业团组织,开展主题交流、青创会客厅、青联大讲堂等活动,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皖北青年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形成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青年服务项目。

    “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还为我们提供产业对接、创业培训与指导服务,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宋六龙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和石榴专家,合作社年营业额达500余万元。

    在宋六龙倡议下,合作社在示范区实现统一栽植、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包装及销售,这转变了农户传统的栽植观念。2021年,示范区成为安徽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以石榴带动文旅也是当地鲜明产业特色。对于95后姑娘高滢而言,走出家乡烈山镇看外面的世界曾是她的梦想。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景区管理粗放现状,她返乡加入四季榴园景区管理运营公司。

    “闲置街区可以改造成乡村振兴馆,结合土特产,设置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等展销区,后续还可以注册商标,增加旅游收入。”2022年至今,她将想法付诸实践,带团队整合资源与资金,将闲置街区改造成“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陈列非遗、文创和农特产品。团队通过招商引资,补齐“吃住行游购娱”链条,联合开发滑雪场、动力乐园、云端露营等10个文旅项目。她还牵头开设直播间,通过电商直播来推广家乡特产和文化。

    2023年,四季榴园景区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带动当地特色餐饮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0%,直接带动就业约300人。

    重点景区的红火,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

    站在附近的皖北川藏线观景平台,四季榴园景区和社区居民种植的石榴树尽收眼底。皖北川藏线又名“龙脊天路”,不仅串起沿线风景,也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全线贯通后将超过55公里。烈山镇就以“皖北川藏线”为串联,探索“跨村联营+托管运营”模式,建成游乐项目及公厕、停车位等,方便群众出游。

    “以前石榴卖不上价,村民手拿肩扛运输困难,如今,旅游资源集聚,大伙在家门口就可以卖石榴,核心产区人均每年增收两万多元!”烈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家祥感慨。

    在烈山区,有青年返乡,也有外地青年来此成就事业。

    邵景卫家乡在安徽宿州,此前在淮北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白雪压满成片的石榴树,华而不俗,清而不寒。” 2017年,邵景卫第一次走入烈山镇,看见石榴掩映下,房屋错落建设,这是他“梦想中乡村的样子”。他辞职来此创业,一期餐饮、二期民宿、三期书院的目标正加速推进,他还带团队运营明清石榴园景点。

    “这棵树有8个树干,我们给它起名‘八仙过海’;这7棵树叫‘竹林七贤’,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就是淮北籍人。其实,石榴树一年四季风景不同,秋天看硕果累累,五月看石榴开花,冬天看雪压枯枝,我们还有‘古树园盲盒认领’活动……”“十一”期间,邵景卫变身景点导游,向游客介绍园内知识。

    “团队最初只有1名设计师,现在有38名年轻人,包括运营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基本都是本地人,大家擦亮石榴园的文旅品牌。今年,没有一棵石榴树荒废,十月开始挂果,预计亩产在2500斤到3000斤。”邵景卫自豪地说。

    95后朱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合肥工作,两年前来淮北游玩时,被石榴园景色吸引,便带着文旅运营的梦想来到邵景卫团队从事新媒体运营。她从不同角度观察石榴园,活动规划、民宿建设进程、四季风景等场景都进入她的镜头。她喜欢用视频记录石榴从开花到采摘的过程,游客一句“我在视频里看到过你们”能让她开心很久。

    90后宋六龙感慨,如今,青年们还带着村民开展电商直播,村里发展景象和石榴一样红红火火。“家乡发展需要对乡村有感情的年轻人,大家在与田间地头、黄昏晨露相伴的日子里,找寻生活的美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14日 04 版

广西绣球绣出“浪漫产业”
石榴红了 我们长大了 一起动手 家乡也富了
微心愿
“温暖的BaoBao”用户供稿TOP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