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邀请科学家后代讲述“两弹”往事

“两弹一星”精神并不遥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18日   02 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在一场持续近3个小时的讲座活动中,博士屠小青被这两句诗深深地打动了。

    这两句诗的作者分别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和于敏。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10月14日,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于敏之子于辛应邀来到父辈曾工作过的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与该院约600名年轻职工面对面交流。

    作为中物院的一名年轻科研人员,屠小青对邓稼先、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自然是熟悉的,但她坦言,直到听了这次讲座,她才第一次细细品味这两句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是1971年邓稼先在给友人、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的一封信中写到的。邓志平在讲座中介绍,父亲把苏轼词中的“千里共婵娟”改为“千里共同途”,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期待。

    屠小青感慨:“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邓稼先先生对友情的珍视,更感受到了其中饱含的家国情怀。”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则是于敏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写下的。屠小青说,诗句中有对个人的谦逊认知,更有对集体力量的坚定信念。

    这场讲座是中物院团委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举办的一场纪念活动,台下的年轻听众中,包括今年刚刚入职的新职工。中物院团委副书记钱猛说,邀请“两弹一星”元勋的直系亲属来讲他们的故事,是为了让年轻人更真切地了解那段历史,感知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两弹一星”精神。

    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研秘书田芮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她说,在“国防七子”院校之一的南航,很多学生都有军工报国的理想,自己对中物院的事业也满心向往。

    讲座中,邓志平和于辛的讲述让“两弹一星”元勋的形象走出了书本,老一辈科学家的拳拳爱国心在田芮的心中“具象化”了。于辛记得,父亲于敏总是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时常在睡梦中感觉到脸被硬物扎到,后来才知道,那是深夜回家的父亲在亲吻他。于辛哽咽着讲起这段往事,也深深地打动了台下的田芮。她说,这位大科学家其实就如儿子讲的那样,“普普通通、常怀感恩、认真负责”。

    中物院团委还邀请了同在四川省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于敏科技中学的学生代表来听这场讲座。看到学校通知时,西南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张成渝立即报了名。张成渝说,学校和中物院同在绵阳,自己去中物院旧址“两弹城”参观过,那些大科学家的名字也早有耳闻,能如此近距离地听科学家的家属讲他们的故事,机会难得。

    于辛讲到,父亲于敏因国家需求而两次改变研究方向。这让在校大学生张成渝感到佩服。“假如是我面对这样的改变,且不说心理上有挑战,还要冒不小的风险。”张成渝说,“做了那么久的研究突然中断,而新的方向又是未知的,还可能会把原有的成果丢掉。我不太可能做得到。”

    屠小青也对于敏的选择非常敬佩,这也促使她对个人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屠小青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两位先生用他们一生的经历和选择启示我们:个人命运是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也应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

    除了传播科学家精神,中物院团委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年轻人更好地投身工作。钱猛说,要让年轻人感觉到“两弹一星”精神就在身边,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像前辈一样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实现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18日 02 版

为推动科技进步努力贡献青年智慧
“两弹一星”精神并不遥远
和高校博物馆一起打造“云思政课”
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启动
五部门重磅“组合拳”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聚焦文明交流互鉴
“该我们办的事儿我们办了,靠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