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这是党中央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深切嘱托和重要指引。
上海交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优势,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融合贯通育人链条,打造“全景式”实践育人新范式
加强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分层分类设计实践板块,构建“行业-通识-党建-就业”贯通育人模式。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每年组织千余支实践团、万余名学生分赴全球各地开展实践。不断推进社会实践课程改革,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课程入选实践类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深度融入学校“五育并举”综合育人体系,将“五育”实践写进学生培养方案。不断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体系衔接,出台《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完善课堂内外“48学时”课程体系,连续开展包括“钱学森杯”科技创新竞赛、劳模精神讲堂、校园大师剧排演、志愿者服务月等多元化、高品质的实践活动。以数字化手段全面记录并展现学生成长轨迹,进一步用好学生综合评价“指挥棒”,以综合素养提升及学科与专业发展贡献度为抓手,确立明德、达智、强体、尚美、崇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学生实践与AI、VR和云技术等新技术、新工具的结合,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教育增值。基于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行动计划目标,聚焦“AI+实践”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打造社会实践成果云展览、VR全景红色展馆,利用前沿技术实现实践的空间延展、时间延伸和效能延拓。
二是构建全方位育人阵地,打造“沉浸式”实践育人大课堂
务实推进青年发展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提升青年全球胜任力工作机制,引导更多学生走上国际大舞台。积极引入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及单位的海外实训、国际志愿者项目,先后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开发近40个国际实习实践岗位并形成专项政策支持,连续5年组织开展“全球挑战计划”、引导学生前往20余个国家尝试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全球议题,鼓励学生体验和内化跨文化能力,锻造深层次、有效果的全球胜任力。发挥资源协同优势,形成校地育人合力,建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符合青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实践基地。将行走的“大思政课”开到天宫空间站发射现场、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里、“雪龙”号科考船上、沪滇协作乡村振兴一线。将社会教育资源与第一、第二课堂互补互动,精准衔接思政课教学内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使价值塑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区实践成为学生社会化实践课堂中的“进阶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全方位贯通。以组织化、项目化、品牌化为发力方向,引导更多团支部、学生社团、公益项目聚焦社会所需、结合专业所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建设覆盖面更广、更接地气的实践育人阵地,在社会大课堂回答真问题、真回答问题,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在不断历练中成长。
三是构建专业全面的育人队伍,打造“多元化”实践育人共同体
不断提升实践育人队伍专业化水平,构建以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友导师为主体的实践指导教师矩阵。建立导师资源库,为学生实践选题、立项、实践、总结的全过程精准匹配导师。建立校友导师结对制度,引导学生在就业实践过程中坚定报国强国大志向。推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纳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经历认定”,鼓励高水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指导工作。结合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先生”请进“小课堂”,与学校思政课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良好效果。连续19年组织学生聆听学校党委书记讲授开学第一课,塑造“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共同价值追求。持续打造励志讲坛、全国青年全球胜任力发展论坛等思政大课堂,形成党政领导干部、国际组织负责人、科技专家、行业先锋、劳动模范等讲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助力学生成为扎根祖国、胸怀世界的卓越人才。推动实践课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让大学生成为“小先生”,促进学生成为育人共同体重要一环,带来持续、双向的教育增值。推动基层团组织与中学结对共建,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能,设计宣讲菜单、开展理论宣讲,实现大中小学青少年在常态化、接力式、一体化的组织生活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