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旅游业工作的成都市民胡榆琴曾经一有时间就“逃离”城市,她喜欢徒步、爬山、滑板、骑行,“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准备出发”。但现在,她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留在了城市。
到附近的萌宠公园遛狗,去城东青龙湖公园跟朋友露营,冬天在公园里喝茶、晒太阳……今年国庆节假期,胡榆琴沿着100多公里长的成都环城绿道骑行了整整一圈。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是成都的一句推广词。现在,作为本地人的胡榆琴也牢牢地记住了。她感慨:“公园城市,人人受益。”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强调,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几年来,成都市系统谋划、久久为功,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加快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让2100多万名市民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的成果。
怎样建设公园城市?成都用了两个尺度:大尺度和微尺度。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园林绿化处处长李智彪介绍,成都把整座城市看作一个大公园,用系统思维,涵养城市的生态本底;也从细处着眼,把城市的金角银边建设成一个个“微尺度”的小公园。
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一幅“大尺度”的公园城市蓝图徐徐展开并变为现实: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了城市“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就像城市“绿肺”,规划总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变成了城市“绿脉”,环城生态公园是“绿环”,自北向南总长220公里的锦江绿道则成了“绿轴”。
基于这幅蓝图,这几年,一个新的户外运动项目——“新铁人三项”在成都悄然兴起。新三项包括环绿道骑行、登龙泉山看日出、去公园露营,深受成都市民欢迎。
环绿道骑行是指沿着成都环城生态公园100多公里长的绿道骑一圈,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看着运动手表上的轨迹围成一个大大的圈,胡榆琴觉得自己很棒,“100多公里,我做到了”。
而为了看一眼“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很多人天不亮就登上成都东侧的龙泉山,一睹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壮美风光。在成都,拍雪山的人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社群,成都人的社交媒体常常被这些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刷屏。
“新铁人三项”因“大尺度”的公园城市建设而兴起,“微尺度”的公园城市则带给市民一个个可感、可及的“小确幸”。
街边的微绿地是孩童放学后的乐园,绿道连接了地铁站和写字楼,高架桥的桥墩被爬山虎装扮成了“绿野仙踪”……上班路、放学路、回家路,都成了一个个微缩版的公园。
市民何雯注意到,家附近的公园增加了区域内的休闲气质,尤其适合野餐。作为全职妈妈,她认为这样的公园很适合自己。她还喜欢在城市里感受天府绿道千变万化的景色,“白天一个样,晚上一个样,每个季节都不一样”。
李智彪说,成都通过“微尺度”的公园建设,补上了城市功能的短板,让生态惠民,有效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成都高新区,这种理念渗透到了城市建设的“每一米角落”。成都高新区推出《“无一米不规划”总体设计导则》与《街道空间全要素提升导则》,按照“每一平方米都要规划、每一平方米都要管理”的理念,建成了一批精品小游园微绿地。
在成都高新区沙河沟下游,一段长约500米的滨水绿廊成了周边居民的“最美回家路”;一个密集住宅区附近,大人们以“一米视角”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游园;一个繁华商圈附近建了一座诗意小游园,以满足居民“闹中取静”的需求。
建好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共识。李智彪说,他所在的园林绿化处平均每周能接到三四十件市民意见和建议,说明这是群众对公园城市的热切期待和积极参与。
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明确了“三个示范区”发展定位: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数据显示,5年来,成都新建各类公园100多个,已建成各类绿道8000多公里,城市“绿量”大大增加,深受市民肯定。胡榆琴说,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上的追求,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9月,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正式发布。记者注意到,“公园城市”被写进了这份总体规划中,作为成都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成都正在续写“公园城市”新的时代篇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 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