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原住民”,新一代青年对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是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以下简称“乌镇峰会”)上嘉宾关注的一个话题。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认为,相比前几代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互联网有更直觉的认知,能够掌握互联网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和潜力,未来一定会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出卓越贡献。
互联网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
“如果说音乐是一艘船,那互联网则是一片汪洋。它足够广阔、极具包容性,所以才让这艘搭载着文化、历史、信仰的船漂洋过海,连接你我。”在11月21日上午举行的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上,马来西亚华人青年歌手尤长靖的发言迅速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关注。
尤长靖说,在马来西亚,他通过互联网看了很多中国的音乐类节目,感受到中国的音乐土壤给年轻音乐人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非常羡慕和向往,于是决定来中国求学。他在音乐竞演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第四季》中表演了融合中国非遗舞狮文化的作品《铁衣》和融合闽南文化的歌曲《求不来》。
“正是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年轻一代更快速、更直观地用音乐的方式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传播华人文化和华人音乐是华人青年歌手的使命,未来我也会继续为之而努力,做好音乐,传递华人文化。”尤长靖说。
束着发髻、穿着道袍的美国青年杰克·平尼克格外引人关注。杰克是一名中外短视频博主,他的账号@武当杰克在微博有超过20万的粉丝量。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海外网民了解和认识中国,成了一名中外人文交流的民间使者。
自从2010年到中国武当山学习武术以来,杰克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15年,如今是武当三丰派的第十六代传人之一。对杰克来说,学习武术是为了自我提升、变得自信,他希望其他人也可以从中国武术中获益。
起初,杰克到美国、加拿大教授中国武术,后来,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最好的工具无疑就是互联网,我最早就是通过我师父在网络上发的视频了解到武当山。所以我也录视频,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武术感兴趣,并且能分享给别人。”
杰克说,“在10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和我的学生跨越文化界限,教学相长,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我最大的责任就是把我所学的教给下一代,而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互联网记录、保留和分享我们的实践”。
全球青年领军者发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今年乌镇峰会遴选出来自中国、英国、巴西、埃及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8名青年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青年领军者”。他们是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领域的新星,尽管文化背景、专业领域等各不相同,但都积极创新,立志通过参与政策制定、投身产业实践、组织公益项目、从事科技研究等方式,让更多人共享数字化发展福祉,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坦桑尼亚籍青年加布里埃尔·卡尔桑拥有坦桑尼亚金融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他目前担任非洲议会互联网治理网络秘书处协调员。在8年的互联网治理及政策领域研究工作中,卡尔桑对互联网治理中的技术及地缘政治问题很感兴趣,并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促进全球发展。此次参加乌镇峰会,他希望增进对世界各国互联网治理议程的了解。
“在峰会,我感受到多方合作的热情,每个人的参与都是发自内心的。我认为大家在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共同努力。”卡尔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是中国技术的重度用户,“我经常使用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产品”。世界上的各类技术用起来虽然不同,但基本都有着相同的框架和算法,也都是“以人为本”的。当世界团结一致,会更快地通过技术达到目标。
“我们正努力确保巴基斯坦的女性不被排除在数字技术之外。”法拉赫·古尔·拉胡贾来自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小村庄,多年来,她致力于打破当地“女性不应接受教育”的传统观念。她参与开发了Pakgpt(一款WhatsApp软件聊天机器人),旨在帮助用户获取重要信息,提升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女性的技能。“我认为数字素养是年轻人应该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今天这个以技术为驱动的世界里,年轻人应该具备数字素养。”在拉胡贾的实践中,她感受到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
目前,拉胡贾正参与开发旨在推动巴基斯坦创业生态发展的项目,以帮助更多巴基斯坦青年关注和参与解决全球问题。她希望能在乌镇峰会上向全球领军人物学习,并分享她的经验。“我认为在未来10年里,技术将进一步增长,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智慧城市,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人工智能。”拉胡贾说。
努力破解互联网技术“双刃剑”效应
尽管有着浓重的口音,意大利小伙范狄仍然自信地说着汉语。范狄在中国生活了10多年,研究海外汉学的历史,解读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历史。
范狄认为,要努力保护每个人上网的机会,才能让互联网促进沟通、传播同理心、分享人类情感认同,避免私利和不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发现,海外汉学的历史与通信技术有很大关系。在古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学习,几十年以后才回到西方写了一本书,几乎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完成传播。之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了很多。现在有了互联网,人们沟通的时空限制已经几乎不存在,这对学者获取资源、相互沟通来说非常便利。
“但我觉得,沟通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和其他国家的人建立联系,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地球村’的‘村民’”。范狄说,在中国的10多年,虽然他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很不一样,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很容易沟通和分享,“我认为网络会帮助我们实现这种沟通,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平的世界”。
中欧论坛创始人、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在论坛上提到了互联网“双刃剑”效应问题。
高大伟说,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能让来自不同文明的人们分享思想、价值、信仰,促进对话和理解,但网络空间的扩张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互联网的分裂性和碎片化,“信息茧房”趋势愈加明显;另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就是人工智能中嵌入的潜在歧视。
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能够促进人类进步和创新,但如果管理不当,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强社会偏见、增加刻板印象和不平等。“在实践中,我们知道文化交流可能会挑战我们原有的观念,我们必须要确保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能够促进进步和包容。”
无论人们的经济、社会背景如何,都应该有机会使用新技术。“我们必须要承担责任,弥合‘数字鸿沟’,让人们公平地获取知识和资源。通过全球合作,我们可以建造一条包容、开放和互通的道路,营造真正能够为所有人带来利好的全球化。”高大伟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