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不能沦为电子媒介的“人肉电池”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1月29日   07 版)

    有趣、轻松、深刻,对于阅读和知识的获得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

    前段时间,一个校园媒体让我给大学新生一些建议,我提到了一点:不能被坏习惯吃掉自己的时间,不能把大一的“自由松弛”当成对前十几年苦读“心安理得的报偿”,最终让时间沦为“垃圾时间”。上课别打开手机和电脑,多与老师眼神交流,睡前和早起都少看手机,随时带一本书,培养读书的专注和自律。到图书馆坐“冷板凳”读经典,不必追逐热点,不要觉得“几天不上网”就落伍了。如果没有这种自律,很容易被手机上永远刷不完的信息流支配,欺骗你的大脑让你“开心”到停不下来,谋杀了你的时间,然后给你留下一片空虚。

    其实不仅是对大学生,电子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装置环境。放眼公共空间,已经找不到一张能够远离“短视频背景音”干扰的安静书桌,找不到能逃避手机App“围猎”的完整30分钟读书时间。技术驯化着人们的大脑,自律强大如诺奖得主莫言,都常常被算法魔法打败,他在一次受访时反思:每次刷完短视频都会批评自己,为何又耗费了一小时在大部分并无深度的内容上?主动去翻开书籍,深度沉浸其中,是帮我们抵抗浮躁、舒缓焦虑、抗拒干扰的有效途径。

    现代人的阅读常常是被动“喂养”的,这种情境下,“深度阅读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一位学者将抑郁定义为“主动性的丧失”,失去主动性,精神就被“种种袭来的无力感”所支配。信息也是如此,没有主动性去寻找、获得、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也会在社交媒体的“喂养”中陷入严重的信息抑郁与焦虑状态,越刷手机越空虚寂寞。

    最近几场讲座,开场时我都会建议学生,尽量不要低头看手机,逼着自己深度沉浸到课堂中。看手机往往是无意识的,倒不是有什么必要的信息要回复,而是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刷手机成为身体的一种无意识、无法自控的惯常肢体动作。无意看了一次手机,就会不断去看,越看就对课堂越不耐烦,不可能保持专注了。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需要长时专注的过程,深入了解一种概念关系,理解一次逻辑推理过程,听完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起码需要20分钟以上的专注。不断无意识地低头看手机,则完全割裂了求知所需要的专注。

    是缺乏趣味的课堂被学生筛选了吗?不是,很多时候是缺乏专注的学生被课堂所筛选,阅读和求知本就是一个需要“耐枯燥”的过程。常有人拿B站上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一个段子接另一个段子的“爆款课堂”作典范,羡慕“别人家的老师”。说实话,我并不欣赏这样的课堂,现代人对“枯燥”的忍耐力越来越低了,人们热爱爆梗、段子、金句、笑点、“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学习感官已经钝化,进入不了越过枯燥门槛进行深度学习的境界。知识的传授本身就带着枯燥,逻辑推理,方法训练,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琢磨、分析、深思、质疑、否定才能内化,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投喂。

    让讲座、经典和读书吸引你,凭什么吸引你啊?不好好听讲座,不认真读书,对经典一点损失都没有,你一次次地被“枯燥”所筛选,越不过那个“枯燥耐受”的门槛。

    这种“枯燥耐受力”的降低,很多时候就是手机惯出来的。手机里的每一个App,每一个功能,每一个“红点”,似乎都在争夺着人们的日常闲暇时间,争相以娇艳的表情让人们每天多点开一次,在它们的空间停留更长的时间。为了让人们多点开多停留,算法穷尽各种算计,去计算人性的软肋。短视频为什么能让人沉迷,霸总微短剧为何让人欲罢不能,就是因为算法吃准了人性,你需要的刺激,你热爱的反转,你钟情的笑点,以密集的方式支配着你的注意力,让你爽得停不下来。当你已经习惯了手机对你的感官培养,习惯了爽点一个接一个的霸总微短剧的刺激,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你的“枯燥耐受力”则会越来越低,低到看一两页书就会觉得困,小说一两分钟没有高潮就觉得无趣,课堂听一两分钟,就忍不住去刷手机寻刺激。

    不是课堂吸引不了你,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不是经典不够经典,而是你已经被电子媒介驯化得失去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和“枯燥耐受力”。这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人肉电池”,你每天睡前的充电是为了让电量能支撑第二天的使用,你的精力就好像是一个“人肉电池”,那些眼花缭乱的App耗着你生命的电量。你在用手机,更是手机在“用你”,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破坏着你的深度注意力,让你已经没有能力读完一本书的前20页。

    有趣、轻松、深刻,对于阅读和知识的获得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深度学习无法兼容轻松和有趣,过度追求有趣和轻松,就只能沦为娱乐了。“枯燥耐受”是抵达深刻的必要品质,越过了枯燥这个障碍考验,门槛越高的阅读,才越有思想收获。

    廉价的多巴胺,高级的内啡肽,多巴胺的廉价在于,给点满足和刺激就能分泌,吃甜食,玩游戏,刷短剧,让人沉迷,而内啡肽则需要付出主动的努力后才能分泌,流了一身汗,翻过一个山头,解出一道难题,啃了一本费解的书,获得了过去未知的知识,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人就不是一个被消耗的“人肉电池”,而是一个旺盛的生命有机体,如海绵一样去吸纳更多的知识,用生命的力量汲取阳光雨露,成就一个饱满健全的人格。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1月29日 07 版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文影结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把担忧放回书架
不能沦为电子媒介的“人肉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