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思想者观察

对民族文化资源善加继承、创新和应用

陈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2月08日   03 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民族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本土、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

    民族文化资源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各族人民又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些重要论述,无不深刻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平衡把握“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坚守“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的基本原则。只有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在发展中厘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确保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众新文艺的迅猛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与人民文化主体性得到空前解放和充分调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释放文化生产活力,充分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文化原创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创造,涌现出一个个文化高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着力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文化原创能力问题。他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对作为灵感之源的民族文化资源善加继承、创新和应用,才能使文化产品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足以出尖出峰。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为文化原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底蕴,有助于打造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第二个结合”中构筑广阔的文化空间,足以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与制度创新思路,进而呵护并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深入挖掘阐发民族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其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惟其如此,才能切实将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才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对维护和促进文化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要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和灵感。学术民主、文艺民主和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需要尊重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在法律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自由,提供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秉持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使文化生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助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高度重视良好文化生态的营造,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使文化产品更加深刻地反映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增强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进而彰显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在创新中推动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推进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提升文化发展优势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形态。现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极大拓宽了文化的传播途径,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够激活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展现其独特魅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民族文化资源可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其人文温度与附加值,使科技产品更具亲和力和竞争力。当前,应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推进信息化转型,构建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准确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集聚创新人才,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化,进而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强国建设进程。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后】

陈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08日 03 版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新华章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对民族文化资源善加继承、创新和应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