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来城区拥挤的老校区,搬进宽敞、设施先进的新校区,如何重塑校园的各种功能?人工智能渗透到各行各业,高校管理又该如何迎接这波挑战?如何做到既“宠”学生,又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课的内容融入日常校园生活?这是许多快速发展中的高校面临的新问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这所以信息特色专业立身的高校,借搬迁至北京沙河新校区之际,解锁了一些密码,开启了“数智全域育人”的探索。这种“系统更新”,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更是落实在育人场景、培养模式上,让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更在校园生活中,自然而然落地生花。
“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跟到哪里”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学生宿舍的那个晚上,同学们警惕的眼神、无人说话的尴尬氛围,最后一句‘你是来检查宿舍的吗’让我彻底沉默。”2023年10月,刚刚本科毕业,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的肖丝莹,作为学三公寓驻楼辅导员第一次走学生宿舍,就遭遇了“阻击”。肖丝莹知道,这种“心之壁”来自不被信任。当时,她没有勇气再进到下一间宿舍。
转机出现在她第三次走访宿舍。当时考研报名即将截止,几名同学在院校选择上很迷茫,害怕报考层次过高的学校会落榜,也怕报保守了会有遗憾。于是,肖丝莹在辅导员工作站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考研指导会,她提前搜集了近几年高校录取分数线、本校调剂情况、考研复习规划……每位同学的顾虑都能一一解答。
如今一年过去,辅导员工作站不再冷清,同学们有事很自然地来找同吃、同住、同生活的小肖老师。肖丝莹知道:“和学生之间的‘心之壁’消融了。”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曾经有5个校区,都在城区,总占地面积也不大。2022年,学校启用北京昌平沙河占地千亩的新校区,校园环境办学条件整体跃升。
学校打破传统校园中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等功能区域界限,将学生思政教育和服务管理重心从教学区域向生活社区转移,建设“四厅七站”丰富育人场域。“四厅”包括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线上“一键式”服务大厅、社区复用功能厅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党建厅,“七站”是指在宿舍楼里,有党团活动、学风建设、快乐阅读、心理辅导等“七站”功能房间。坚持“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跟到哪里”,将党团学习下沉社区,推动社区党员学习,将社区党团建设引领落地落细落实。
作为学生社团“艺美书院”的指导老师,信通学院辅导员康延在学生公寓一楼的智雅教室,以“科技与艺术”为主题,建起了“美育体验小屋”,开设书法研习、非遗制作、赏石文化等体验活动和主题讲座。美育课送到了宿舍楼里,每周都有,很多同学一次课都不落。
2023年起,学校在信通学院试点开设了宿舍导师制,让专任教师走进本科生宿舍。选聘的第一批21名的宿舍导师是个名副其实的“博士军团”,其中包括学校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
“这是我们的文化育人品牌。宿舍成为思政教育、学情调研、课堂的学情前测的有效渠道,在这里读懂学生,再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转化指导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通学院院长李学华这样理解。
信通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立浩说:“宿舍导师制实施以来,学院年轻的博士‘青椒’都深入学生宿舍结对子、交朋友,师生之间能够以从容、悠然自在的心态,共同参与学校的各种日常实践,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
“宿舍导师制”小切口实现了“大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从宿舍引导走向班级建设,信通2001班29名同学提出“做好祖国的一枚芯片”的成长目标,努力创建专业型、实干型、服务型班级。四年磨一剑,2023年该班级荣获北京高校“十佳班集体”荣誉称号。
偌大校园给学生一个发呆的地方
2024年,学校面对新生开设了“勤信荣誉学院”。“开展本研、本硕博贯通培养,校领导担任班主任。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思政育人的新尝试。”勤信荣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磊介绍。
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聚合多维场域下沉浸式“数字思政”,推进“智慧学工”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信息集成,破解学生信息孤岛难题,学生资助、学业预警、心理危机预警等功能陆续上线,“精准思政”数智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如果想把自己“团”起来看书,或者想找个地方一人独处,可以缩进“蛋”里——一种鸡蛋形半封闭座椅;如果想“闭关”一段时间,可以预约自习室的小隔间,一周至两周位置固定,不用每天占座搬书;在小放映厅,可以安静欣赏外语教学片、中英文经典电影……这些“宠”学生的设施都在学校的“网红”打卡地——图书馆。这座外形像叠起来的半导体硅晶片的建筑,地上6层、地下两层,错落有致、方圆并济的内部自然采光,温暖舒适。
11月中旬的一天,图书馆打造的“仰山讲坛”正式“开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带来了首场讲座——“儒家智慧与现代人生”。讲座结束后,师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与李山进一步探讨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早早来占了座的一名同学说:“喜欢在这里听讲座,更喜欢这里的沉浸式阅读区,在这里感觉好像世界只有自己。蛋壳椅也非常漂亮,忙碌的学习之余可以在这里发发呆,放空自己。”
“我们这个图书馆是集‘阅读、学习、交流、研究、休憩’于一体。‘仰山讲坛’的定位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图书馆馆长张健说:“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心脏,能让学校的育人环境提质增效。”
搬入新校区后,学校坚持将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相结合,不遗余力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效,努力塑造价值共同体,持续增强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
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和宽阔充盈的办学空间让师生有了更多获得感,对发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学校党委提出了建设“外树形象 内聚力量服务师生 加快发展”的思路,倾力打造温暖校园、安静校园、活力校园,开启全域育人新模式。
学校党委书记解江凌解释,“温暖校园”就是要多服务,多倾听,关心和办好师生身边的点滴小事,让师生舒心地学习工作;“安静校园”就是要少开会,少发文,不做无用功,多一些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让师生安心地育人读书;“活力校园”就是要建机制,搭平台,让师生用心地干事创业,让付出者有收获,让努力者有所得。
杨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