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一路向北,它让“水往高处流”成为令人惊叹的事实,为山东省构建起“T”字型输水大动脉和骨干水网体系。在北京城区内,每10杯水里约有8杯来自“南水”,而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
——————————
一滴南来之水,需要穿过高山、通过隧道,穿越近千条大小河流,历经千余座工程建筑的重重考验,才能北上,润泽沿线45座大中城市,为超过1.85亿人带来甘甜。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它已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在河北省泊头市,越来越多人告别氟斑牙,南水北调工程让这里饮用水的含氟量显著降低。作为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分东、中、西3条线路,连通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构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
“目前中线后续引江补汉工程进展顺利,东线后续工程、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南水北调这个单论证就历经50年的超级工程,将持续深化其综合效益,书写新的壮丽篇章。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探寻“南水”北上的壮阔足迹,走过了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工程受水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切见证着国家水网这幅世纪宏图正逐步从蓝图构想变为触手可及的生动现实。
织密智慧水网 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水往高处流”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东线”)中成为令人惊叹的事实。
在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江都水利枢纽入口处一座镌刻着“源头”字样的石碑,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留影。枢纽区内碧波荡漾,站闸相连,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无愧于其“江淮明珠”的美誉。
它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还是东线的起点。长江水自此出发,13级泵站牵引其翻越十几层楼的高度,逆流北上,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北至鲁北,东抵胶东半岛。
千里奔流,“南水”展现的是智慧与实力。江都水利枢纽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数据显示,自东线输水开始,水质均达到和优于Ⅲ类地表水标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攻克了低扬程大流量泵站、超大型渡槽、新老混凝土结合、膨胀土施工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关,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在历年更新改造中,江都水利枢纽大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工程设备科技含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不仅实现了远程监控、视频监控、优化调度等功能,还推动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的深度融合。
“最早时调水,一个班组要55个人同时在岗,现在技术条件好了,4个人一班。”江都水利枢纽变电所原所长陈威提到,现在规模最大的第四抽水站,抽水能力可以达到一站、二站、三站的总和。
同样位于扬州市的宝应泵站工程,近年也在积极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站”。作为东线首个开工完工、发挥工程效益的泵站,它以“大型水泵液压调节关键技术”为基础,依托自动化系统和工程感知,不仅能做到水量调节高效精准,还实现了新型调节结构国产化。
亲历了宝应站从初次开机排涝到如今远程集控、少人值守的变化后,在该站工作了近20年的陈娅感叹,随着水利工程逐步向科学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转型,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能力素质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我们的值班人员配置已经从每班12人精简到6人。”陈娅说,现场工作人员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如今的她已成为站里的“多面手”,工作重点日益集中在紧急维护、维修及抢修等关键任务上。
南水北调宝应泵站站长刘钊指出,站里值守人数虽然少了,但设备维护保养成效却显著提升,全站调水综合成本也大幅下降,与江都水利枢纽共同发挥着第一梯级的调水作用,保障着省内外的用水需求。
织密绿色水网 开拓沿线繁荣新路径
南水奔涌,一路向北。东线为山东省构建起“T”字型输水大动脉和骨干水网体系,规划每年可为该省增加13.53亿立方米的净供水能力。济南聚源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方龙提到,“泉城”济南就因东线补水而焕发青春,泉水四季喷涌、百泉成湖。
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以前,位于济南市的玉符河,干旱时期常出现断流情况。附近寨而头村的村民陈晓莉回忆,当时河水浑浊,周边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两岸交通也十分不便,附近只有一座小桥能通行,村民去对岸种地都得绕很远的路。”
焦方龙介绍,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贾庄线工程顺利完工,将长江水千里迢迢引入玉符河,并通过玉符河渗漏带补充了泉域地下水,提高了济南市区地下水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泉水水位的稳定上涨,加上同步开展的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等系列工程,玉符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符河现在被网友称为‘济南小桂林’,尤其是春夏季节,许多市民来河边避暑纳凉、亲水露营,已然成了济南市民的‘后花园’。”焦方龙提到,以前附近没什么鸟类,而现在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河中小岛也成了鸟儿的栖息地,常能看到白鹭齐飞的景象。
记者在河两岸看到,附近不少村民有的摆摊卖饮品,有的办起了“农家乐”“露营地”,但无一例外,经历过“臭水沟”时期的他们都很珍惜现在清澈见底、美如“玉带”的玉符河。“现在附近村民都自发组织清理河道,帮忙处理垃圾。”陈晓莉透露,有村民改建了自家闲置的房屋并设置了停车场,生意很不错。
据评估,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超1000家单位参建,高峰期每天近10万名建设者现场作业,加之相关行业带动,每年新增数10万个就业岗位。陈晓莉就是受益者之一,她于2016年成为济南聚源水务有限公司的生产运行管理员,往返村子也方便。
东线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确保水质是关键。东湖水库管理处主任裴亮提到,作为济南东部重要的饮用水来源,该水库通过“放鱼养水”显著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控制了藻类过度生长和水质恶化,增添了水域生态的活力。
通过河道整治,东线还让千年古运河重焕生机。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主航道由4级标准提高到3级标准,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进一步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如今,一条2000吨的集装箱船从济宁市梁山港出发可以直抵浙江杭州。
调水、治污举措并行,倒逼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山东调水沿线,高污染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环保的新技术,纸产量不降反增,达到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充分展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织密安全水网 让这片土地“氟”去福来
在“南水”到来前的那些年,大大小小的牙齿美容诊所,遍布泊头市的大街小巷,成为那段苦涩岁月的特殊印记。
泊头市地处河北省沧州市南部,属海河流域的黑龙港地区,历史上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高,属高氟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长时间饮用高氟水,居民易患氟斑牙和骨质疏松病,牙齿会变黄甚至变黑,严重时会牙齿畸形、关节僵硬、骨骼变形,甚至出现瘫痪等症状。”泊头市惠泊农村供水公司经理贾清尧说。
根据我国饮用水标准,每升水含氟量应不超过1.0毫克,而泊头市地下水远高于国家标准。虽然采取了降氟设备等措施进行水质改善,但因成本高等原因,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前的水特别难吃,味道发苦、发涩。”泊头市洼里王镇前八尺高村党支部书记冯如祥无奈地说,就连这样的水不“抢”都喝不到。为了能舀到一桶稍显清澈的水,村民们天不亮就得赶去土井,稍有耽搁,井水就没了。“村里不少孩子因为喝不上好水,被迫送往外地生活。”
资料显示,从1965年南运河断流到1997年水厂正式供水的30年间,包括泊头人在内的沧州市居民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该时期出生的孩子患有氟斑牙,这一时期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氟骨病。
直到2017年,泊头市依托沧州市南水北调中线(以下简称“中线”)配套工程,组织实施了“江水村村通工程”和以东辛阁地表水厂、大树闫地表水厂、市区地表水厂为主的生活水源江水置换项目,切换地下水源为地上水源,这一困境才得到根本性改变。
截至今年9月30日,泊头市累计引调江水1.02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67.6万人。如今,全市居民都饮用上了安全的长江水,且实现了24小时供水,水质、水量、供水保障率、用水方便程度4项均达标。
贾清尧说,目前泊头市饮用水每升氟含量为0.55毫克,远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冯如祥表示,新一代的小朋友没有了氟斑牙的困扰,骨质疏松患者也在逐渐减少。
从“有水吃”到“吃好水”,东线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据统计,通水后,京津冀受水区水质都有明显改善。比如,天津部分高氟水地区的群众喝上了“南水”,而北京自来水硬度也由过去的每升380毫克降至每升120毫克。
织密生命水网 让生活更加美好
京津地区是中线的终点所在地。10年来,“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成为多个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在北京城区内,每10杯水里约有8杯来自“南水”,而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
最新数据显示,中线已累计向北京输送超过10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相当于731个西湖的总蓄水量,有效缓解了其水资源紧缺形势,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
“南水”进京后,代替了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得北京地下水位自2015年起连续回升。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根据北京市2021年汛期泉水摸排基本情况,全市共有80眼泉水表现出复涌迹象。
北京市的母亲河永定河已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初步实现“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目标,成为河湖生态复苏的典型。“永定河断流期间,河道里只剩卵石和泥,只几年时间,生态补水后的水量,就恢复了40年前的样子!”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小年曾这样感叹。
北京也因此迎来“生态蝶变”,河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极大的丰富与改善。近乎绝迹的野生红鳍鳈,首次出现在团城湖调节池;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频现亦庄调节池、怀柔水库;消失70年的濒危物种栗斑腹鹀,现身密云水库。
在“南水”助力下,天津市海河等重点河道水环境面貌也得到显著改善。2014年12月,中线天津干线和天津市内配套工程实现同步通水,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
“我们普遍感觉引江水水质清澈、口感甘甜。”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天津管理处副处长原亮说,截至今年9月9日,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天津市供水超100亿立方米。从水源水质检测数据上看,长江水水质基本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引江水效益,天津不少供水企业开始提升改造。比如杨柳青水厂原为设计规模5万吨/日的加压泵站,随着区域供水服务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厂难以满足辖区居民和企业用水需求。2021年,该水厂改扩建工程启动,2023年11月,水厂正式通水,产水规模10万吨/日。
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长期以来,城市供水单一性、脆弱性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坐落于西青区杨柳青工业园的天津鑫宝龙电梯集团有限公司,自投产以来,受水量、水压不足之困,未能释放出最大产能。该公司行政部部长周培表示,杨柳青水厂扩建增产后,企业的生产用水以及员工生活用水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