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这里报道民意

《青年调查》前身是1995年1月21日创刊的《调查·观察》专刊,这是国内新闻界第一块全国性民意调查报道专版。2004年6月改版,《调查·观察》更名为《舆情》。2005年7月更名为《青年调查》。

    12年来,有十位同事先后担任过该版编辑,他们是马明洁、姜蕾、熊波、李斌、万兴亚、樊未晨、孙晔、李洁言、方奕晗、唐勇林。每月一期随报进行的读者调查也坚持至今,成为本报历时最久的编读互动栏目。

    从2005年7月起,作为新闻周刊出版的《青年调查》,每期都会选择3-4个最具新闻性、为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年高度关注的选题,通过多个门户网站、主流新闻网站或专业调查通道,实施快拍(snap shot),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既有代表性数据、又有记者采访的调查性新闻报道。这些报道涉及高考制度、名校情绪、教育费用、四六级考试、就业机会、就业援助、就业歧视、职业瓶颈、职业伤害、公务员热、英语热等青年感兴趣的问题;也有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医疗改革、医患关系、药品价格、养老金、公积金、所得税、利息税、生活负担、房价、物价、股市热、劳资博弈、贫富分化、垄断福利、行政浪费、产权意识、慈善意识、感恩意识、隐私保护、环境保护、生活幸福感等问题的民意表达。选秀、恶搞、网瘾、富人超生、偶像明星化、婚姻"起步价","零经验跳槽"、"三十难立"、"往下出溜的一代"等新的社会现象,"80后"、职场新生代、都市白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村孤老、职业女性、农民工、城市中低收入者、艾滋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也相继进入我们的调查视野。中国公众对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非关系的看法,内地人民对香港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的评价和预期,也曾经是我们报道的焦点。

    《青年调查》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长期坚持贴近青年受众,以创新性的独家民调为报道依据,追踪民生话题,代言青年利益,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形成了鲜明特色,如2006年曾经推出《31.8%的房贷一族成房奴》,在媒体中第一次提出了"房奴"概念,还有如《"80后"--请别误读2亿青年》等,体现出"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的独特视角。(社会调查部主任 马明洁)

    选自中国青年报《报之道》

青年调查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