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AI赋能教育革新 助力打造未来课堂新形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18日 06版)
近年来,鲁东大学主动拥抱AI技术,通过制定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构建AI课程体系、打造智慧教室与教学管理系统、开发智慧课程,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及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上实施深度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
政策引领 AI行动计划指明方向
学校制定了《鲁东大学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30)》,该计划涵盖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构建、AI赋能课程建设、数字化平台软硬件条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培养等关键领域。
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方面,学校积极探索将AI技术融入到各学科专业中,促使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工科专业中引入AI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让学生掌握智能化生产技术;在文科专业中加强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构建旨在让全体学生普及AI知识,培养基本的AI素养。学校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多样化AI公共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AI赋能课程建设上,学校大力鼓励教师运用AI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AI元素打造智慧课程,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校升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工具,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此外,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学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AI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环境升级 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完备
学校高度重视营造智慧教育环境,已建成232个智慧教室、微格教室、自动录播室、语言实验室以及32间标准化考场。智慧教室中的智能交互大屏能够实现高清显示、触摸操作、多屏互动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互动平台。自动录播室可以自动录制课程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教师教学反思。语言实验室则借助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翻译等技术,为语言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环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建立集素养、知识、能力、创新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平台还具备在线测试、作业提交、互动交流等功能,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全流程管理。
智慧教学环境的全面覆盖为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自主学习,学生都能享受到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凭借在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鲁东大学于2023年7月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同年10月获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平台助力 智慧管理系统创新教学
学校积极建设智慧教学管理系统,聚焦人脸识别、行为分析、视频结构化、大数据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堂数据和学习数据的自动采集、可视化巡课督导、视频资源管理、伴随式课堂分析等一体化管理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考勤管理,确保学生按时上课,同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可视化巡课督导功能,可远程查看各个教室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视频资源管理功能方便教师录制、存储和管理课程视频,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系统采集的课堂数据和学习数据成为学生评价、教学评价、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能够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发展规划。在成果评价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联,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源,自建知识图谱,优化知识体系,实施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学。知识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教师梳理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使教学更加系统、连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在知识图谱上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创新 AI智慧课程资源丰富
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67门、28门数智课程、25门AI课程、2个专业图谱和1个专业集群知识图谱。教师通过创建智慧课程,将碎片化知识点构建为系统的知识构架,同时将知识点与对应的学习视频、习题紧密关联,生成课程专属资源地图。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主动推荐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在《汽车构造》课程中,学校运用虚拟现实及AI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可借助虚拟现实深入汽车内部,通过增强现实直观理解复杂机制,更可利用AI辅助诊断系统实践故障排查。课程还包含设计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
在专业图谱和专业集群知识图谱建设方面,学校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通过知识图谱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师资提升 数字素养培训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每年组织20余场育人能力提升培训,内容涵盖智慧教学平台操作、混合式教学、智慧课程建设、智能评价等多个方面,每年参加培训人次达1200人次。
2024年,学校定制的30学时“AI赋能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改革创新”专题培训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教育理念、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进行授课,他们分享了各自在AI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培训,教师们了解了前沿的AI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掌握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中的具体方法。
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极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AI赋能为契机、多层次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评价及教师创新等方面不断深耕细作,推动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鲁东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18日 06版
近年来,鲁东大学主动拥抱AI技术,通过制定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构建AI课程体系、打造智慧教室与教学管理系统、开发智慧课程,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及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上实施深度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
政策引领 AI行动计划指明方向
学校制定了《鲁东大学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30)》,该计划涵盖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构建、AI赋能课程建设、数字化平台软硬件条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培养等关键领域。
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方面,学校积极探索将AI技术融入到各学科专业中,促使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工科专业中引入AI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让学生掌握智能化生产技术;在文科专业中加强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构建旨在让全体学生普及AI知识,培养基本的AI素养。学校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多样化AI公共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AI赋能课程建设上,学校大力鼓励教师运用AI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AI元素打造智慧课程,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校升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工具,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此外,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学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AI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环境升级 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完备
学校高度重视营造智慧教育环境,已建成232个智慧教室、微格教室、自动录播室、语言实验室以及32间标准化考场。智慧教室中的智能交互大屏能够实现高清显示、触摸操作、多屏互动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互动平台。自动录播室可以自动录制课程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教师教学反思。语言实验室则借助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翻译等技术,为语言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环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建立集素养、知识、能力、创新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平台还具备在线测试、作业提交、互动交流等功能,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全流程管理。
智慧教学环境的全面覆盖为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自主学习,学生都能享受到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凭借在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鲁东大学于2023年7月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同年10月获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平台助力 智慧管理系统创新教学
学校积极建设智慧教学管理系统,聚焦人脸识别、行为分析、视频结构化、大数据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堂数据和学习数据的自动采集、可视化巡课督导、视频资源管理、伴随式课堂分析等一体化管理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考勤管理,确保学生按时上课,同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可视化巡课督导功能,可远程查看各个教室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视频资源管理功能方便教师录制、存储和管理课程视频,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系统采集的课堂数据和学习数据成为学生评价、教学评价、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能够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发展规划。在成果评价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联,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源,自建知识图谱,优化知识体系,实施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学。知识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教师梳理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使教学更加系统、连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在知识图谱上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创新 AI智慧课程资源丰富
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67门、28门数智课程、25门AI课程、2个专业图谱和1个专业集群知识图谱。教师通过创建智慧课程,将碎片化知识点构建为系统的知识构架,同时将知识点与对应的学习视频、习题紧密关联,生成课程专属资源地图。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主动推荐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在《汽车构造》课程中,学校运用虚拟现实及AI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可借助虚拟现实深入汽车内部,通过增强现实直观理解复杂机制,更可利用AI辅助诊断系统实践故障排查。课程还包含设计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
在专业图谱和专业集群知识图谱建设方面,学校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通过知识图谱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师资提升 数字素养培训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每年组织20余场育人能力提升培训,内容涵盖智慧教学平台操作、混合式教学、智慧课程建设、智能评价等多个方面,每年参加培训人次达1200人次。
2024年,学校定制的30学时“AI赋能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改革创新”专题培训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教育理念、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进行授课,他们分享了各自在AI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培训,教师们了解了前沿的AI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掌握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中的具体方法。
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极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AI赋能为契机、多层次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评价及教师创新等方面不断深耕细作,推动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鲁东大学)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