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向公众开放
为年轻人展示职业技能之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22日 02版)
5万余人报名参赛,诞生135名技能冠军,带动30万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这些数据来自日前举办的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本次大赛期间,北京发布“技能北京”建设行动,将在数字经济、居家养老、餐饮、家政等领域,打造一批辨识度高、有含金量、示范效应强的技能品牌;同时,发布了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等若干举措。
“‘赛’是活动的引子,更重要的是通过展览、展演等方式向孩子、向青年、向整个社会传递‘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理念。”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技能大赛向公众开放,正是为了展示“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技能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大赛物联网技术项目的决赛现场,参赛选手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系列操作,实现对比赛场馆照明、温度、湿度、风力等指标的智能监测与控制。
“这只是物联网技术中的一个应用场景——智慧生活。”物联网技术项目决赛负责人、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城市运行保障系主任刘志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早已不是“让物品连上网络”这么简单,而是在于应用场景的开发。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到智慧工厂的智能制造、整座城市的智慧运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推进现代城市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便利度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职业的一个代表性发展方向,也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志全所在的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承办了赛项“物联网技术”决赛项目,对初赛遴选出的选手开放了技能培训场地。“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本身也是北京市公共实训基地,承接着对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有很多工种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同时面向报考学校的人员开发了专家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刘志全说。
在大兴区的展区,北京市氢未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下简称“氢未来学校”)占据了一角。这所成立于2023年的技能培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大兴区的产业定位。近年来,大兴区把氢能产业作为发力点,已汇聚产业的全链条企业,需要大量人才。
可现实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开设与氢能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大部分与氢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在硕士、博士阶段,可研究机构、企业又急需技能人才,氢未来学校看中的就是这个人才培养的“真空”地带。
氢未来学校展区的负责人李冬冬介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潜力无限,但人才短缺,学校致力于为氢能从业者或在校生提供氢能技术培训和实践机会。李冬冬说,氢能产业急需的人才往往需要在高质量的研究环境和实践中进行培养,氢未来学校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开展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全链条人才缺乏的困境。
“北京市将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表示,北京将探索在人工智能、氢能、无人机、康养等领域,试点布局集就业、培训、评价、激励于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
传统技能传承发展呼唤“年轻血液”
“搓药丸要用手掌发力,不能用手指。动作流畅,才能搓出均匀的药丸。”在同仁堂展区,非遗传承人郭凤华手把手教前来参观的孩子制作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88年,郭凤华进入同仁堂从事传统手工制作中成药工作,一干就是36年。她练就了“一搓准”的手工搓丸技艺,丸药一次成型率几乎为100%。“搓丸上手快,很难精通。只有每个环节都把控好,精准发力,才能搓出圆整均匀、色泽一致、细腻滋润、软硬适中的蜜丸。”郭凤华认为,这是中医制药人精神的传承。
2018年,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郭凤华收了10名徒弟,1997年出生的张菁是其中之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安宫牛黄丸也有了机器生产线,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为什么还需要手工制作技艺?
“机器制作是按照固定流程来的,暂时还无法做到和人工一样细致灵活。”张菁介绍,安宫牛黄丸生产流程,包括称药、挑药、研磨、研配、制丸等,为了药丸的品质,需要进行人工过筛,把不合标准的药材挑出来再次研磨。每一批药材有几十公斤,而药材不规则,暂时无法通过机器筛选。
张菁感慨,“传统技艺不能丢,既要守护老一辈人的心血,也要发挥年轻人的创新能力,比如利用新技术保证效率和质量”。
“老字号也需要新工艺。”王致和展区负责人对此感触很深。王致和腐乳有着350多年历史,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师傅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近年来,一些年轻力量加入传统工艺的改进工作。比如王致和腐乳加工已实现自动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产品品质。该负责人说,年轻人的视角不一样,他们会针对新消费观推陈出新。
“传承是什么?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钟连盛说,近年来,喜欢景泰蓝这项非遗技艺的人越来越多,团队创新性地将景泰蓝传统工艺运用到珐琅腕表的表盘上,创作出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美作品。“我岁数大了,眼神就比较吃力。现在的年轻人经过锻炼之后,做这个没问题。”钟连盛说,“他们可以用学到的手艺,创造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聚焦民生所盼的“新职业”技能
在大赛健康照护项目决赛现场,90后选手王烁接到的健康问题照护模块任务,是为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进行敷料更换。
按照比赛要求,选手需要对老人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王烁发现,老人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独居,患有帕金森病,双手抖得厉害,在进食、行走方面存在困难。“作为健康照护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普通的换药,还需进行全面的照护,包括察觉到老人不太开心,了解他因为生病无法出门存在心理问题,再对他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王烁说。
王烁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2年。他发现,“一些长期卧床或失智的老人不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不适,更需要照护人员时刻关注、细致观察”。
在北京,2023年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增长6.4%。健康照护项目决赛裁判长霍春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健康照护需求大。大赛专门将健康照护列为现场比赛的6个项目之一,就是为了以赛促学,加强推广,推动健康照护行业被更多人知晓。
健康照护技能,是民生所盼的“新职业”技能。健康照护项目决赛分为4个模块:健康问题照护、质量管理培训、健康教育海报绘制和健康教育组织实施。霍春暖介绍,这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健康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设定的。“比赛中,我们发现,选手们的个性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霍春暖说,例如针对一位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选手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比较模板化,缺乏针对病人个性进行的健康管理。
来自首钢技师学院护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张红彩,获得了健康照护项目冠军。在教学过程中,张红彩发现自己对健康照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盲区,想通过比赛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在她看来,当下健康照护师还是一个新兴职业,但随着需求量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技能北京”建设行动提出,北京市将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促进青年早就业、就好业。“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职业更加丰富多彩,职业技能也越来越有魅力。”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是希望此次活动,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职业技能之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刘世昕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22日 02版
5万余人报名参赛,诞生135名技能冠军,带动30万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这些数据来自日前举办的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本次大赛期间,北京发布“技能北京”建设行动,将在数字经济、居家养老、餐饮、家政等领域,打造一批辨识度高、有含金量、示范效应强的技能品牌;同时,发布了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等若干举措。
“‘赛’是活动的引子,更重要的是通过展览、展演等方式向孩子、向青年、向整个社会传递‘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理念。”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技能大赛向公众开放,正是为了展示“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技能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大赛物联网技术项目的决赛现场,参赛选手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系列操作,实现对比赛场馆照明、温度、湿度、风力等指标的智能监测与控制。
“这只是物联网技术中的一个应用场景——智慧生活。”物联网技术项目决赛负责人、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城市运行保障系主任刘志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早已不是“让物品连上网络”这么简单,而是在于应用场景的开发。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到智慧工厂的智能制造、整座城市的智慧运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推进现代城市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便利度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职业的一个代表性发展方向,也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志全所在的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承办了赛项“物联网技术”决赛项目,对初赛遴选出的选手开放了技能培训场地。“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本身也是北京市公共实训基地,承接着对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有很多工种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同时面向报考学校的人员开发了专家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刘志全说。
在大兴区的展区,北京市氢未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下简称“氢未来学校”)占据了一角。这所成立于2023年的技能培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大兴区的产业定位。近年来,大兴区把氢能产业作为发力点,已汇聚产业的全链条企业,需要大量人才。
可现实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开设与氢能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大部分与氢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在硕士、博士阶段,可研究机构、企业又急需技能人才,氢未来学校看中的就是这个人才培养的“真空”地带。
氢未来学校展区的负责人李冬冬介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潜力无限,但人才短缺,学校致力于为氢能从业者或在校生提供氢能技术培训和实践机会。李冬冬说,氢能产业急需的人才往往需要在高质量的研究环境和实践中进行培养,氢未来学校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开展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全链条人才缺乏的困境。
“北京市将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表示,北京将探索在人工智能、氢能、无人机、康养等领域,试点布局集就业、培训、评价、激励于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
传统技能传承发展呼唤“年轻血液”
“搓药丸要用手掌发力,不能用手指。动作流畅,才能搓出均匀的药丸。”在同仁堂展区,非遗传承人郭凤华手把手教前来参观的孩子制作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88年,郭凤华进入同仁堂从事传统手工制作中成药工作,一干就是36年。她练就了“一搓准”的手工搓丸技艺,丸药一次成型率几乎为100%。“搓丸上手快,很难精通。只有每个环节都把控好,精准发力,才能搓出圆整均匀、色泽一致、细腻滋润、软硬适中的蜜丸。”郭凤华认为,这是中医制药人精神的传承。
2018年,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郭凤华收了10名徒弟,1997年出生的张菁是其中之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安宫牛黄丸也有了机器生产线,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为什么还需要手工制作技艺?
“机器制作是按照固定流程来的,暂时还无法做到和人工一样细致灵活。”张菁介绍,安宫牛黄丸生产流程,包括称药、挑药、研磨、研配、制丸等,为了药丸的品质,需要进行人工过筛,把不合标准的药材挑出来再次研磨。每一批药材有几十公斤,而药材不规则,暂时无法通过机器筛选。
张菁感慨,“传统技艺不能丢,既要守护老一辈人的心血,也要发挥年轻人的创新能力,比如利用新技术保证效率和质量”。
“老字号也需要新工艺。”王致和展区负责人对此感触很深。王致和腐乳有着350多年历史,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师傅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近年来,一些年轻力量加入传统工艺的改进工作。比如王致和腐乳加工已实现自动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产品品质。该负责人说,年轻人的视角不一样,他们会针对新消费观推陈出新。
“传承是什么?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钟连盛说,近年来,喜欢景泰蓝这项非遗技艺的人越来越多,团队创新性地将景泰蓝传统工艺运用到珐琅腕表的表盘上,创作出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美作品。“我岁数大了,眼神就比较吃力。现在的年轻人经过锻炼之后,做这个没问题。”钟连盛说,“他们可以用学到的手艺,创造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聚焦民生所盼的“新职业”技能
在大赛健康照护项目决赛现场,90后选手王烁接到的健康问题照护模块任务,是为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进行敷料更换。
按照比赛要求,选手需要对老人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王烁发现,老人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独居,患有帕金森病,双手抖得厉害,在进食、行走方面存在困难。“作为健康照护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普通的换药,还需进行全面的照护,包括察觉到老人不太开心,了解他因为生病无法出门存在心理问题,再对他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王烁说。
王烁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2年。他发现,“一些长期卧床或失智的老人不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不适,更需要照护人员时刻关注、细致观察”。
在北京,2023年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增长6.4%。健康照护项目决赛裁判长霍春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健康照护需求大。大赛专门将健康照护列为现场比赛的6个项目之一,就是为了以赛促学,加强推广,推动健康照护行业被更多人知晓。
健康照护技能,是民生所盼的“新职业”技能。健康照护项目决赛分为4个模块:健康问题照护、质量管理培训、健康教育海报绘制和健康教育组织实施。霍春暖介绍,这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健康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设定的。“比赛中,我们发现,选手们的个性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霍春暖说,例如针对一位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选手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比较模板化,缺乏针对病人个性进行的健康管理。
来自首钢技师学院护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张红彩,获得了健康照护项目冠军。在教学过程中,张红彩发现自己对健康照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盲区,想通过比赛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在她看来,当下健康照护师还是一个新兴职业,但随着需求量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技能北京”建设行动提出,北京市将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促进青年早就业、就好业。“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职业更加丰富多彩,职业技能也越来越有魅力。”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是希望此次活动,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职业技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