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农贸市场摆摊了。”不久前,云南昭通市镇雄县不少人都对“博士生摆摊”产生了好奇。

  摆摊的是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生张雪。今年,他成为云南高校学生首届“青年实干家计划”实践团中的一员,到镇雄县农业农村局服务。

  在镇雄县的调研走访中,他发现,昭通乌金猪市场销量很好,但养殖户传统的养殖方式影响了生猪生产。他主动联系县畜牧兽医站,组建工作小组到10余个乡镇屠宰场和养殖场采集样本,送到学校畜禽重要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进行分析,就兽药采购使用、畜禽粪污处理等问题,提出健康养殖的解决方案。

  但习惯了传统养殖技术的农户很难接受这些新技术,张雪和同事们决定用“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宣传——到各乡镇的农贸市场“摆摊”,面对面给养殖户讲解新技术,还到400余户养殖户家里进行现场指导。

  “我会继续发挥自己所长,成为村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张雪说。

  云南首届“青年实干家计划”实践团由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派出的43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今年7月25日,他们分别前往昭通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5个市(州),为基层提供服务。其中,有25人在农业农村、林草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实岗锻炼。

  “驻扎大理洱海科技小院后,我才真正领悟到‘厚植爱农情怀’与‘练就兴农本领’的含义。”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博士生谭玉娇说。

  谭玉娇研究的是洱海流域覆膜水稻,她指着古生村片区7号地里的3块稻田说:“那是我的田。”与周围传统种植的田相比,这3块田因为有地膜的覆盖保温,没有出现因低温造成的分蘖少、长势差的情况。

  而在来科技小院前,谭玉娇还是一名“水稻小白”。到田间课堂后,她长时间在田地里实验,向教授、村民请教,逐渐明晰了高产水稻形成机制,并推出了洱海流域覆膜水稻绿色高产技术规程等。“在彰显科技小院精神的同时,也实实在在沉淀自己,践行青年实干家要求。”她说。

  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服务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的博士生陈子涵觉得,真正让“象牙塔”和“泥土地”互济交融了。

  陈子涵主要从事林下中药材连作障碍及其轮作机制的相关研究。到澜沧后,他发现部分乡镇存在黄精种植地除草不及时、炭疽病频发等问题,立即发布了5份整改通知,并组织技术培训。为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种植难题,他到老炭山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老炭山推广了750余亩林下黄精,还通过技术指导,让当地林下黄精种植炭疽病发病率从80%降低至15%,他负责的林下黄精示范基地发病率更是低于5%。

  自报名“青年实干家计划”后,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勇深刻体会到这一计划“双向赋能”的意义。

  徐勇的研究方向是边疆治理与基层治理,在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锻炼期间,同事们正在投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他看到他们把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给村民们听,也听取村民们的想法,照顾他们的情感和传统。“他们就是基层部门实现政策落地的现实样本。”他说。

  在参与河口瑶族盘王节、中越边境花山旅游节、中越跨国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中,看着身着五彩斑斓服饰的村民们尽情欢歌载舞,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我突然明白了稳边固边、兴边实边的意义。”徐勇说,“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就像耕耘一片希望的田野,关乎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需要办法和耐心、信心。”

  来到迪庆州德钦县文化和旅游局锻炼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陈兴春觉得,“和坐在图书馆写论文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实践中,她看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她由此开展的一项研究不久前获评学校科研创新项目。“这是‘青年实干家计划’给我带来的一笔学术财产。”她说。

  她还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撰写了科技助推白马雪山生态旅游开发策划书,从生态修复、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冰雪运动等六大板块进行了资源介绍,提出开发规划思路。县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一策划书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德钦生态旅游发展”,目前这一策划书还在修改之中。

  “策划书的撰写让我感到,必须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陈兴春说,分管副县长、组织部部长、文旅局局长常常与她交流,给她既压担子也提供帮助,这份信任让她很感动。

  她记得,到了德钦的第一天,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就带着哈达和水果来慰问她,县文旅局安排她住进了县人才公寓,家具电器齐全,“属于拎包入住,距离文旅局也很近,走路10分钟就到了”。

  和迪庆州一样,各地都对“青年实干家计划”派出的人才表示出热切的期盼,认为这些稀缺和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雪中送炭。各地通过统筹协调、服务保障、联动管理、安排人才公寓为他们提供服务。共青团组织更是“铺路架梯”,多次邀请当地组织部、公务员局等相关部门与学生们座谈,与服务单位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定期走访,及时了解成员工作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各州(市)关心和支持‘青年实干家计划’,促进了这一计划走深走实。”团云南省委书记赵攀峰说,“青年学子将学术问题带到基层再论证、将学术成果带到基层再检验,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及可转化的项目,增强了服务实效,实现了双向赋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2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