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承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轻化工程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依托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浙江省“十四五”一流学科,获批“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材料与化工”和“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浙江及其周边纺织服装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学院依托绍兴现代纺织产业优势,围绕纺织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主导、企业参与,聚焦专业课程建设,通过发挥创新竞赛体系、交流平台及产业学院的优势,对接专业课程,实施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自信。学院将“两性一度”作为“金课”建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积极探索基于项目驱动的纺织类专业课程“两性一度”提升路径。实践证明,在实现课程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和产品市场化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课程的“两性一度”,为纺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聚焦专业类竞赛 创新作业作品化
学院通过创新竞赛体系,将大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专业类学科竞赛融入课程,以此提升专业课程的“两性一度”。首先,遵循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和学科知识结构,积极构建“2+2”创新竞赛体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在课程作业中融入各类学科竞赛作品要求,以促进作业作品化。第一个“2”是指在大一、大二低年级阶段倡导学生积极参加非专业类学科竞赛,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与活力。第二个“2”是指在大三、大四高年级阶段引导学生专注于专业类学科竞赛,以全国纺织类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浙江省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为途径,为学生提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巩固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通过开展大赛作品设计与实践,如学生按照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的要求进行纺织品的设计与创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个性化的学习成效。最后,从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来看,通过在课程中分析竞赛作品及产品开发趋势、课程作业中融入学科竞赛作品要求等,使得课程“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
建三方交流平台 高阶作品产品化
学院积极搭建高校、学会(协会)、企业三方交流平台,深入实施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意设计类课程为先导,充分利用平台优势,以专题式、开放式的创意设计项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产品思维,确保作品符合生产标准,并实现作品产品化。发挥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绍兴服务站,各级各类学会会员企业优势,校会企三方协同打造了“经纬之韵”学生创意设计实践活动交流平台。通过创新创意设计作品展、创意设计实践现场体验、创新创意设计实践讲座等活动展示项目驱动成果,依托学院的“壹诺公益”义卖活动,所有展出作品面向全校售卖,售卖所得收入全部捐向学院公益基金平台“壹诺基金会”。一方面,落实了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和产品市场化的育人理念,让所有作品接受行业、市场的检验;另一方面,市场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从而更好地调整和改进产品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经纬之韵”学生创意设计实践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展出作品达400余件。“经纬之韵”学生创意设计实践活动在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嵌入“劳模进课堂”“可再生纺织品回收公益”和“壹诺公益”等活动,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非遗传承”等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为产品注入“灵魂”。项目驱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中引入产品设计理念、将课程作品转化成产品、引入企业产品开发案例等,使得课程“高阶性”得到有效提升。
创现代产业学院 挑战产品市场化
学院进一步通过校会企三方协同,积极创建现代产业学院,在课程中引入先进技术与工艺理念、将企业需求转化为课程产品设计要求、将产品商品化推向市场等举措,有效提升课程挑战度。
首先,联合浙江省纺织行业协会、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2家单位创建浙江省重点支持建设纺织智造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将教学与实际产业相结合,融入先进技术及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并推向市场,获得市场认可,实现产品商品化。其次,以产业学院成立的理事会和纺织人才发展基金为“两翼”,探索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通”的新模式。第三,产业学院理事会单位将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相关需求反馈给高校,如纱线产品开发、差别化与功能面料开发、女装设计开发等技术需求转化为校企合作项目和研究课题。学院立足企业需求,积极开展技术解题,组建由学院教授牵头、科研团队为核心、学生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队。教师将企业需求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对应的《纺纱学实验》《织物组织学》《纺织品设计》《手工刺绣》《女装设计》等课程作业布置或者项目发布中提出实际的开发场景和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需求完成产品,优秀产品通过作品展、产品推介、订单式推向市场,进行批量生产和销售,完成产品向商品的市场化转化。
以“女装春夏面料研发及服装产品开发”项目为例,学院37名师生组成设计团队,实施项目驱动教学,设计制作完成60套女装。设计小组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指导,并对小组的设计质量负责,实时把握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设计与样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作品创作质量与水平。项目成果经过企业推介,直接推向企业客户,获得客户好评,斩获订单4个,实现批量生产,为企业创造盈利10万元,学生相应获得了企业奖励激励。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学生花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挑战度”。
纺织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处于重要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阶段,绍兴文理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引入行业资源对接专业课程,实施项目驱动课程教学,有效提升了纺织类专业课程的“两性一度”。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卓有成效,近3年学生主持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6项;发表研究论文28篇;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励182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8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工科类专业考研率超过30.0%,其中2023届轻化工程专业达52.9%。未来,学院将继续推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创新竞赛体系、交流展示平台及产业学院的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专业课程提升“两性一度”提供新的参考路径。
(信息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0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