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超过40米、近乎垂直的悬崖上,运动员迎着山风奋力向上攀爬,他要趁着身体还没冷下来与地心引力对抗,在4分钟内尽力爬到力所能及的最高处。

  这是前不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攀岩小镇举办的2024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广西马山站)中的一幕。这个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自然岩壁攀岩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攀岩高手,齐聚马山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城。

  马山县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曾长期因山而苦、因山而贫。过去,绵延的大山成为阻碍山区群众产业发展、经贸往来的掣肘;如今,马山县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做好“山”的文章,将县域内的悬崖峭壁,发展成户外攀岩爱好者的天然乐园。

  曾经想要逃离大山的人,又回归大山,摇身一变成为攀岩运动员、教练员、民宿经营者及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从业人员,人生因大山而变。此外,在马山县,许多人从迎接变化到推动变化,成为改变大山的人。

  攀岩运动员们的人生之变

  “在山脚时,我可能会害怕、怀疑自己,但当我真正攀上岩壁,我就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仿佛世界只有我与岩壁在对话。”胡李胜说,攀岩最大的魅力是登顶的那一刻,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刚上初一时,学校选拔攀岩队队员,家住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新村屯的胡李胜因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对攀岩的兴趣,成为从1000多名新生中选出来的20余名攀岩选手之一。每天,除了正常的学习,胡李胜还要在晚上进行3个小时攀岩训练。一周5-6练,包括核心肌肉群训练、单双臂引体向上、跳跃、折返跑等体能训练,还有攀岩安全知识及装备使用、攀岩动作、攀岩线路规划等专业技巧。

  “当时父母说我不务正业,怕我考不上高中。”胡李胜说,虽然父母不理解,他还是暗自加劲练,身上落下了很多伤痕,回家都穿长袖长裤免得被发现。

  一开始胡李胜恐高,在岩壁上往下看都会发抖,担心抓不稳会掉下去。“攀岩是一项综合运动,不是说你引体向上能拉100个你就厉害,它需要体力,也需要足以应对各种情况的技巧,需要你观察岩壁、规划线路的脑力,更需要面对困难稳如磐石的意志。”胡李胜曾经的教练告诉他。

  为了克服恐高,胡李胜不断训练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攀爬岩壁上,而不是脚下。随着训练次数增加,胡李胜渐渐适应了岩壁的高度。“我渐渐发现,恐惧大多来自想象。”胡李胜说,自己不再恐高,后来还去参加了许多比赛,甚至拿到了2024年广西青少年攀岩公开赛U18组男子速度赛冠军。

  一块块奖牌成了父母向邻居夸耀自己的资本,周围的人也对自己越来越认可,他变得自信勇敢起来。“如果没有攀岩,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成长,也不会进入这么好的学校。”胡李胜如今在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读高二。

  攀岩不仅让马山的孩子得到精神成长,还改变着他们的命运。2019年,马山县推出《马山县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将攀岩运动员的攀岩成绩列为升学依据之一,满足相应条件的初中生可作为攀岩特长生录入马山中学等校就读,小学生可作为攀岩特长生录入县民族中学等校就读。近几年,全县共录取54名攀岩特长生,其中进入重点初中25名,重点高中29名。此外,马山县还与广西科技大学、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达成对口升学意向。

  马山的攀岩运动员不仅能在升学上享受绿色通道,还在就业市场上享有名声:马山的攀岩运动员训练刻苦、水平较高、知识专业,受攀岩机构欢迎。“我还没毕业,已经有5家机构邀请我去当教练了。”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读大三的攀岩运动员马莹莹说,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都有攀岩馆邀请她毕业后去工作。

  除了本地居民,攀岩还影响着马山外的人。2017年,家在南宁市区的韦亚燕带当时5岁的女儿赵婉婷到马山旅游时接触到了攀岩。“我们当时游玩一个‘飞拉达’攀岩项目,我和女儿在半空的岩壁上,被刺激得尖叫,觉得很爽。”韦亚燕说。

  回南宁后,女儿爱上攀岩,坚持刻苦训练,甚至有时为了突破瓶颈,受伤了还不放弃。为了和女儿一起成长,韦亚燕考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成为一名攀岩教练,母女二人一起走上了攀岩之路。在这一次的比赛里,时隔7年回到马山的女儿取得了自然岩壁难度速度赛公开女子组决赛、预赛双第一的好成绩。“虽然我们身在南宁市区,但特别羡慕马山,马山的攀岩馆、教练都非常专业。”韦亚燕说,马山的山改变了她们母女的人生。

  他们做起了攀岩旅游生意

  “村里开民宿的越来越多了。”马山县古零镇的青年村民、飞鹰农舍民宿老板韦云说。他观察到,自从2017年马山县开始大力发展攀岩以来,越来越多的攀岩馆建立、越来越多的赛事举办、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甚至出现了他以前从没见过的“老外”,村民们嗅到商机,纷纷把自家住宅改成民宿。

  韦云的民宿有11间房,房价在128元左右。每次有比赛时,房间都会爆满,但比赛热度一过,房间基本空置。

  在南院艺宿的主理人李庆伟看来:“这种等客上门的传统民宿的逻辑已经过时了。”

  36岁的南宁人李庆伟曾在上海工作过14年,涉及乡村振兴、影视、公益、商学院运营等领域。2024年,李庆伟听说马山在大力发展攀岩产业,于是返乡创业。李庆伟认为,要发展好马山的攀岩旅游,光修建民宿是不够的,还要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为此,李庆伟免费教当地村民打造亲子房等中高端的客房房型、制作符合外地人口味的特色菜式。他还将南院艺宿的精装餐厅开放出来,供其余民宿、农家乐老板使用。

  去年12月24日,李庆伟召集了几十名马山的返乡创业青年,号召大家进行资源共享、一起为马山发声。“我们要做连接器,主动把马山外的人吸引进来,把马山内的攀岩体育、好山好水、民族非遗等好东西推广出去,而不是只开民宿、靠天吃饭。”李庆伟说,如果数字游民计划和研学项目开发成功,至少以后的小长假、寒暑假,马山都会有稳定的客流。

  联合力量才能办大事,而不是各自为营。曾在广东打工、后来返乡的韦云也萌生了这样的意识。来马山的游客多了之后,一些民宿老板买了观光船、观光车,为游客提供额外收费服务,并开始了恶性竞争。为了推动整个地区的旅游行业发展,韦云和其他几位村民召集大家商讨,并达成共识:成立旅游公司,将各家的游玩项目纳入统一管理,收益统一分配。

  如今,古零镇旅游服务水平正在慢慢提高。韦云对马山攀岩产业的未来十分乐观,他已置办了一栋新的房子,装修好后,将成为一家拥有13间房、定价300元左右的中端民宿。

  推动攀岩产业向前走的人

  “今天先观察岩壁,脑子里规划好线路再往上爬。”比赛当天,马山县体育运动学校的攀岩教练陈荣杰对手下的几名运动员说,随后他拍了拍大家的肩膀,给大家打气。

  2022年,当时26岁的攀岩选手、广西钦州人陈荣杰听说马山正在发展攀岩,于是从北京回到广西,成为当地的攀岩教练。陈荣杰发现,当教练和当运动员是不一样的体验。当运动员只需要训练好自己,而当教练除了要做好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安排,还要持续跟进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目前,马山已招录6名专业教练,培养了53名专兼职攀岩教师,还先后从广东、陕西、江苏、江西、辽宁、四川、湖北、贵州等地引进专业教练组成教练团队执教马山的国家少年攀岩队。这些教练在马山训练出的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攀岩大赛48场次,共获得151个第一名,150个第二名,131个第三名。其中,世界级金牌1枚、银牌2枚,国家级金牌15枚、银牌18枚。

  除了培养和聘用广西本地的攀岩人才,马山还积极引进更高级别的人才,推动攀岩产业发展。2019年,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发展部项目主管李云侠来到马山,担任马山的国家少年攀岩队主管教练,参与到马山攀岩的发展事业中。

  “我是北方人,刚来马山时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李云侠说,她遇到了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是孩子们训练热情不高,觉得攀岩又苦又累,还没什么用,其间有许多人想要放弃;二是家长们对孩子进入攀岩队持消极态度,觉得这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

  尽管教练们苦口婆心,劝说孩子们刻苦训练,但一些孩子还是消极应付。真正的转变是后来队员们就业实习时,到外省大城市的攀岩机构应聘教练,发现原来自己的水平比当地教练高出许多,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时他们才深刻理解教练们说的“只要你们能坚持下来,未来十年的就业没有问题”。

  家长们的观念更加难以改变,马山推出《马山县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后,家长们还不相信,觉得靠攀岩上初中、高中是天方夜谭。“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一些好苗子,让第一批优秀运动员成功升学后,为家长打个样。”李云侠说,后来家长们看到攀岩真的有助于升学,对孩子参加攀岩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支持力度大大提高。

  除了攀岩体育产业本身,一些人还积极拓展产业链。36岁的黄梦姿是马山人,2015年以前在玉林创业,如今她回到马山,成为一名自然教育研学老师。“我在设计一些研学项目,将马山的攀岩和自然教育结合起来。”黄梦姿说,攀岩是人与大自然接触的运动,现代社会很多人感到精神迷茫,她要把这些人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在攀岩的过程中了解土地、了解植物,“人要明白来处,才会知道归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