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变
这群年轻人用人工智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4日 04版)
为体育生圆梦、帮电力人转型、为科研提速、让视障者“看”世界、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人工智能(AI)越来越紧密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普惠。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以“文心大模型”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正在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发者借助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几位活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年轻人。
为产学研插上智慧的翅膀
“我们不再是只懂电力的‘电工师傅’,更能紧跟潮流,玩得了AI 、学得了大模型前沿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成为智慧电力的设计师和维护者。”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分公司高级项目管理师黄正杰说。
以往,电力巡检靠人工一步一步走出来,如果碰上了极端天气,“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冒险”。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电力系统的联手,这趟“苦差事”已经变成了“黑科技”,通过“电网一张图”,很多时候电力人“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全局”。
2024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表示:要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黄正杰牵头发起了“倍数计划”,借助生成式AI搭建起涵盖电力系统所需工种和专业的交互式知识学习引擎,将以往“教什么学什么”转变为“缺什么学什么”。“根据同事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方向,往哪儿探都有路。”黄正杰说。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蒋青松几乎每天都要与一位科研助手打交道,输入问题或关键词,他的AI伙伴——WaterScholar(水环境科学文献研究助手)会将前沿成果快速精准地告诉他。
蒋青松研究水污染治理已有10年。这一研究领域广泛而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相关文献累计已超过1500万篇,每年正以超百万量级的速度增长。
2023年,大模型进入爆发元年。经过集中攻关,“饱读”了300多万篇精选文献的WaterScholar横空出世。
“它就好像‘人’一样,具备了从阅读思考到总结表达的能力。”蒋青松说,“它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基础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与探索前沿科技的应用。”
技术助力教育回归人本身
当充满智慧的“机器人老师”悄然走进学校,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高效助手,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关乎教学效率,更关乎每个孩子能否真正被看见。”厦门笔杆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成硕如是说。
创业前,成硕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做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所用的技术是人工智能优化算法。
来到教育行业后,他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采用“批量传授”的模式,一位老师面对四五十名学生,很难实现个性化教学。
成硕思考:能否借助AI技术,去推动教育的个性化。
在调研中,成硕发现,语文作文批改工作量最大、个性化教学需求最明显。于是,成硕及其团队便基于生成式AI,打造了智能作文教学平台。它的操作很简单,拍照上传作文内容,AI会先进行智能批改,然后再由老师做校对完善工作。这样一来,作文批改时间大大缩短,老师也有更多时间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讲解。
“AI分析出的大数据,反过来指导了我的教学,可针对学生弱项进一步扶差。”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办公室副主任、语文教师林艳菊说。
在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校长刘江河看来,AI批改作文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它引导每一名学生关注自身的优点,去实现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
这套智能批改系统融合了“情感计算”,不仅能识别文字里的喜怒哀乐,还在评语中加入鼓励性语言,增强评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评语里找到共鸣。“学生觉得,有人在跟他们对话,并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成硕说。
后台数据见证了孩子们写作积极性的提高。很多学生主动上传作文,看到点评和解析后,修改再上传,不断打磨提升,获得AI给出的更好建议。
“有了‘机器人老师’后,孩子们对写作这件事,反而有了一种期待。”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师陈凤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如今,AI技术正在加速这种变革,它不仅成为教师的助手,更以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更多的成长动力。或许,这也正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原因之一。
AI产品会取代人吗?许多开发者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成硕看来,教育,本质上还是人跟人之间的互动。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回归到和学生的直接沟通中,用技术的力量把因材施教照进现实,才是AI的真正价值。
用大模型让梦想开花
对于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田文博来说,中断了的体育梦,因为AI获得了新生。
“训练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教练指导,或是错误的训练动作导致过早出现伤病……”这些基层体育生面临的问题,田文博也曾遇到。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中学曾为校田径队运动员,后来因一些条件限制,最终没能走上职业道路。
怎么让有潜力的年轻人,更加靠近他们的体育梦?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的田文博参与了体育科研项目,了解到国家队正在使用AI技术分析运动员技术短板、提供针对性训练方案。由此,他便萌生了创造一个方便基层训练使用的“AI随身教练”的想法,让更多人随时都能获得专业指导。
软件上线之后,得到了体育圈的很多关注和点赞。有体育生使用“AI随身教练”进行一周针对性改善训练后,百米跑成绩从原来的13秒7提升到12秒多。田文博说,他们还设计了AI问答助手,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在日常运动中遇到训练、康复等问题都可以向它提问。
在田文博看来,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更高、更快、更强,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也必将变得更智慧、更普惠。“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我还会继续走下去。”田文博说。
大模型的另一端,还连着视障者想要“看”世界的梦想。为了更好地“启明”,深圳启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江南与视障者一起体验黑暗。
2017年,这位90后创业者与7位视障朋友同吃、同住、同行了100多天,尽量更多地感知视障朋友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面对的障碍。
一年后,他拉上小学同学周胜男、大学同学樊洪涛、盲人工程师王孟奇等,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周江南介绍,团队开发出来的“启明瞳”小程序和App,可以拍照识别并描述视障者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仿佛真正用眼睛看到了世界。”周江南说。
“语音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药,要吃多少颗,治什么病。”“启明瞳”用户旭旭向周江南分享了她的使用体验,在她看来,手机能“说话”,“是一件很大的事”。
每当新功能、新技术研发出来,视障朋友们总是催着他再更新,还不断“加码”:增加口述电视剧,增加口述小说,还得要“感情色彩浓厚”的配音……
但对周江南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的梦想不仅是为视障者提供便利,更是让科技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桥梁。周江南希望,能够借助AI持续迭代产品,扩展产品的使用场景,扩大用户覆盖面,让更多视障者能感受到这份改变。
在AI赛道上,技术开发者瞄准了现实需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基底,以智慧和普惠为目标,年轻人们正沿着这条赛道,通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尹希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4日 04版
为体育生圆梦、帮电力人转型、为科研提速、让视障者“看”世界、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人工智能(AI)越来越紧密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普惠。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以“文心大模型”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正在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发者借助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几位活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年轻人。
为产学研插上智慧的翅膀
“我们不再是只懂电力的‘电工师傅’,更能紧跟潮流,玩得了AI 、学得了大模型前沿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成为智慧电力的设计师和维护者。”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分公司高级项目管理师黄正杰说。
以往,电力巡检靠人工一步一步走出来,如果碰上了极端天气,“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冒险”。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电力系统的联手,这趟“苦差事”已经变成了“黑科技”,通过“电网一张图”,很多时候电力人“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全局”。
2024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表示:要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黄正杰牵头发起了“倍数计划”,借助生成式AI搭建起涵盖电力系统所需工种和专业的交互式知识学习引擎,将以往“教什么学什么”转变为“缺什么学什么”。“根据同事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方向,往哪儿探都有路。”黄正杰说。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蒋青松几乎每天都要与一位科研助手打交道,输入问题或关键词,他的AI伙伴——WaterScholar(水环境科学文献研究助手)会将前沿成果快速精准地告诉他。
蒋青松研究水污染治理已有10年。这一研究领域广泛而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相关文献累计已超过1500万篇,每年正以超百万量级的速度增长。
2023年,大模型进入爆发元年。经过集中攻关,“饱读”了300多万篇精选文献的WaterScholar横空出世。
“它就好像‘人’一样,具备了从阅读思考到总结表达的能力。”蒋青松说,“它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基础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与探索前沿科技的应用。”
技术助力教育回归人本身
当充满智慧的“机器人老师”悄然走进学校,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高效助手,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关乎教学效率,更关乎每个孩子能否真正被看见。”厦门笔杆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成硕如是说。
创业前,成硕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做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所用的技术是人工智能优化算法。
来到教育行业后,他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采用“批量传授”的模式,一位老师面对四五十名学生,很难实现个性化教学。
成硕思考:能否借助AI技术,去推动教育的个性化。
在调研中,成硕发现,语文作文批改工作量最大、个性化教学需求最明显。于是,成硕及其团队便基于生成式AI,打造了智能作文教学平台。它的操作很简单,拍照上传作文内容,AI会先进行智能批改,然后再由老师做校对完善工作。这样一来,作文批改时间大大缩短,老师也有更多时间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讲解。
“AI分析出的大数据,反过来指导了我的教学,可针对学生弱项进一步扶差。”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办公室副主任、语文教师林艳菊说。
在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校长刘江河看来,AI批改作文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它引导每一名学生关注自身的优点,去实现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
这套智能批改系统融合了“情感计算”,不仅能识别文字里的喜怒哀乐,还在评语中加入鼓励性语言,增强评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评语里找到共鸣。“学生觉得,有人在跟他们对话,并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成硕说。
后台数据见证了孩子们写作积极性的提高。很多学生主动上传作文,看到点评和解析后,修改再上传,不断打磨提升,获得AI给出的更好建议。
“有了‘机器人老师’后,孩子们对写作这件事,反而有了一种期待。”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师陈凤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如今,AI技术正在加速这种变革,它不仅成为教师的助手,更以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更多的成长动力。或许,这也正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原因之一。
AI产品会取代人吗?许多开发者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成硕看来,教育,本质上还是人跟人之间的互动。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回归到和学生的直接沟通中,用技术的力量把因材施教照进现实,才是AI的真正价值。
用大模型让梦想开花
对于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田文博来说,中断了的体育梦,因为AI获得了新生。
“训练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教练指导,或是错误的训练动作导致过早出现伤病……”这些基层体育生面临的问题,田文博也曾遇到。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中学曾为校田径队运动员,后来因一些条件限制,最终没能走上职业道路。
怎么让有潜力的年轻人,更加靠近他们的体育梦?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的田文博参与了体育科研项目,了解到国家队正在使用AI技术分析运动员技术短板、提供针对性训练方案。由此,他便萌生了创造一个方便基层训练使用的“AI随身教练”的想法,让更多人随时都能获得专业指导。
软件上线之后,得到了体育圈的很多关注和点赞。有体育生使用“AI随身教练”进行一周针对性改善训练后,百米跑成绩从原来的13秒7提升到12秒多。田文博说,他们还设计了AI问答助手,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在日常运动中遇到训练、康复等问题都可以向它提问。
在田文博看来,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更高、更快、更强,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也必将变得更智慧、更普惠。“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我还会继续走下去。”田文博说。
大模型的另一端,还连着视障者想要“看”世界的梦想。为了更好地“启明”,深圳启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江南与视障者一起体验黑暗。
2017年,这位90后创业者与7位视障朋友同吃、同住、同行了100多天,尽量更多地感知视障朋友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面对的障碍。
一年后,他拉上小学同学周胜男、大学同学樊洪涛、盲人工程师王孟奇等,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周江南介绍,团队开发出来的“启明瞳”小程序和App,可以拍照识别并描述视障者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仿佛真正用眼睛看到了世界。”周江南说。
“语音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药,要吃多少颗,治什么病。”“启明瞳”用户旭旭向周江南分享了她的使用体验,在她看来,手机能“说话”,“是一件很大的事”。
每当新功能、新技术研发出来,视障朋友们总是催着他再更新,还不断“加码”:增加口述电视剧,增加口述小说,还得要“感情色彩浓厚”的配音……
但对周江南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的梦想不仅是为视障者提供便利,更是让科技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桥梁。周江南希望,能够借助AI持续迭代产品,扩展产品的使用场景,扩大用户覆盖面,让更多视障者能感受到这份改变。
在AI赛道上,技术开发者瞄准了现实需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基底,以智慧和普惠为目标,年轻人们正沿着这条赛道,通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