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博孜村的幸福新区内,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41套新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1月13日上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尚未踏入幸福新区的大门,就已听到热闹的锣鼓声,原来是村民们正自发在舞台上排练着今年“村晚”的节目。伴随着激昂有力的鼓点,有的小朋友挥动着金龙起舞,有的在一旁舞狮。大家精益求精地练习着,台下观众的叫好声、鼓掌声不断。
幸福新区距离县城11公里,是2024年1月23日乌什县7.1级地震发生后重建的居民住宅区。2024年6月30日,41户地震受灾群众迁入幸福新区,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
穿过热闹的排练人群,便到了幸福新区的卫生院和日间照料中心。达吾提·玉苏音正在活动室内和几位同龄老人打牌。说起现在住的新房,这位75岁老人的嘴角就没有合拢过,“特别高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日间照料中心还解决了我们这些老人的用餐难题。”67岁的热合曼·玉苏甫起身补充道,“在这里吃一顿10块钱的饭,政府补贴6块钱,我只需要花4块钱。”
热合曼家住喀拉苏村,地震后,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党委邀请专业部门对该村所有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结合村民家庭实际情况,充分征求农户意见,对鉴定安全等级为C级的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对鉴定安全等级为D级的农户进行原址重建或搬迁至幸福新区,热合曼选择了原址重建。
“有了卫生院,看病、测血压、按摩、拿药都很方便。”与此同时,村里的教育全配套,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现在,热合曼每天都会过来吃饭,走路过来也只需要10分钟。
隔壁的房间里,25岁的“三支一扶”志愿者阿孜古丽·吐尔地正和其他人一起包着饺子。这里是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的助餐服务点,据阿孜古丽介绍,该助餐点面向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其中,8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吃饭,60岁至80岁的老人每顿饭可以享受6元优惠。
村民阿曼古丽·热合曼的家和卫生院就隔着一条街,院子里印着“福”字的红灯笼透着喜庆。走进她80平方米的新居,屋内干净敞亮、温暖舒适,有3个卧室、1个厨房、1个卫生间、1个客厅。屋外还有个30平方米的库房,实现了生活区与养殖区分离。阿曼古丽·热合曼表示,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房屋建设费用,他们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搬迁新区。“现在家里取暖基本全靠电采暖。”她说。
“政府在原址上给我们盖了8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掏了13万元,我们只掏了2.8万元。说心里话,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托乎提古丽·牙库甫看着新房子满意地说。
乌什县7.1级地震时,全县9个乡镇的大量村庄在震中50公里范围内的核心区,30个小时之内发生余震1104次,但在辖区内没有造成一人死亡。
据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党委书记刘莉介绍,这主要得益于乌什县自2011年起持续实施的农村安居工程,农村老百姓户户住上了能抗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安居富民房。
“三区三州”是中国脱贫攻坚史中的特有名词,乌什县曾经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时光流转,乌什县已经华丽转身,昔日的贫困村里,水泥混凝土公路贯通村庄,家家户户住上了漂亮的抗震安居房,群众从看病、上学难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村民的笑脸上洋溢着浓浓幸福感。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盈,老百姓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乎西塔尔别克·司马义家的客厅内洋溢着欢声笑语,他与两位好友并肩坐在沙发上,其中一位手执库姆孜琴,指尖轻拨琴弦,伴随着悠扬的旋律,三人一同放声高歌。他们在排练自己创作的一首民间歌曲,歌词表达的是“我们边民好幸福”。
村民们正紧锣密鼓筹备的“村晚”,这是他们搬进幸福新区后的第一个村级晚会,目前已经排练了一周时间。据刘莉介绍,鼓励群众自编自演,组织开展“村晚”活动,不仅给村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展示新疆各族群众欢乐祥和的幸福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