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
深化改革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李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6日 03版)
通过青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能够促进城市间的要素流通和功能衔接,不仅能够缓解大城市的资源压力,还能为中小城市注入发展动力,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青年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惠及青年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
从友好到发展:深化青年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新理念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基于我国青年发展需求和城市转型升级而提出的创新理念。2022年,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开启了青年与城市互动成长的新阶段,这一转变体现出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创新。当前国际和国内提出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大多遵循传统友好型城市的特点,强调为青年提供友好环境,注重城市的教育公平、住房援助、就业保护、创业促进、公共服务等基本需求保障,体现的是城市对青年的单向支撑;而青年发展型城市则明确提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持续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让青年的智慧和活力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青年发展型城市所应聚焦的重点领域也更为系统和深入,例如,深度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质量就业和创新创业平台、完善青年参与城市治理机制建设、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等。这种青年与城市的双向互动机制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既践行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又深化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更好地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也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竞争到协作:新时代深化城市体系改革的新抓手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促进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双向赋能的战略举措,但由于青年的发展潜力及其较强的流动特性,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常常会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同质化的人才吸引政策容易导致城市之间陷入“抢人大战”;二是青年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从农村、中小城市涌入少数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问题不仅源于青年及青年人才资源的稀缺性,更源于城市分工协作体系的缺失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青年需求的错位。因此,要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竞争走向协作,成为深化城市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各城市应基于自身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差异化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协作,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作格局。这种转变要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须契合城市体系分工,让青年发展型城市服务于该区域城市体系的协同发展。
以分工协作为导向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对青年而言,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选择;对青年发展型城市而言,有助于城市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特色,避免资源浪费;对区域发展而言,通过青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能够促进城市间的要素流通和功能衔接,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此外,青年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城市治理带来新思维和新方法,青年对优质就业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多元化的需求也将推动城市间的资源互补以及服务的均质化。这些良性互动机制将使青年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同治理,成为新时代深化城市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
从单向到双向流动:都市圈同城化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城市间的同质化过度竞争往往导致青年的单向流动,成为制约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在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的基础上,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避免单向流动、实现青年双向流动的关键一步。
都市圈同城化是指地理位置相近、产业互补、文化相似的城市,通过频繁的要素往来和密切的经济合作而逐渐形成的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区域。与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不同,都市圈同城化着眼于城市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产业协同与互补,旨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同城化背景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应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打破行政壁垒,建立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补贴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消除政策的碎片化,为青年跨城市发展创造制度条件。其次,优化产业布局,构建错位发展格局。基于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通过大中小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既能避免恶性竞争,又能为青年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在都市圈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系统,降低通勤等青年跨城市移动成本,实现生产生活空间的高效衔接,为青年的双向流动提供硬件支撑。同时,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都市圈整体的宜居水平,增强青年对都市圈整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客体到主体:青年参与是创新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思维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青年参与城市治理,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激发青年创造力,实现城市建设与青年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机制。
首先,要构建系统化参与机制和框架。通过建立健全青年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公共决策协商机制,为青年群体打造多元化参与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到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重大决策之中,同时,支持青年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工作等途径深度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在城市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其次,要提升青年参与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和实践,增强青年的公共参与意识和治理能力。引导青年理性表达、依法维权,形成理性有序、包容高效的参与环境。第三,要优化评估—反馈机制。构建“表达—反馈—落实”闭环机制,既让青年有充分表达诉求的渠道,又能让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评估和反馈,不断提升青年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参与治理能力,同时也可为城市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青年参与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发挥青年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及贴近青年的新媒体平台,打造便捷高效的参与渠道。通过数字化赋能,不断提升青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本文系共青团中央委托课题《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数深化研究》(2023WT05)的阶段性成果】
李倢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6日 03版
通过青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能够促进城市间的要素流通和功能衔接,不仅能够缓解大城市的资源压力,还能为中小城市注入发展动力,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青年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惠及青年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
从友好到发展:深化青年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新理念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基于我国青年发展需求和城市转型升级而提出的创新理念。2022年,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开启了青年与城市互动成长的新阶段,这一转变体现出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创新。当前国际和国内提出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大多遵循传统友好型城市的特点,强调为青年提供友好环境,注重城市的教育公平、住房援助、就业保护、创业促进、公共服务等基本需求保障,体现的是城市对青年的单向支撑;而青年发展型城市则明确提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持续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让青年的智慧和活力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青年发展型城市所应聚焦的重点领域也更为系统和深入,例如,深度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质量就业和创新创业平台、完善青年参与城市治理机制建设、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等。这种青年与城市的双向互动机制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既践行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又深化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更好地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也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竞争到协作:新时代深化城市体系改革的新抓手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促进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双向赋能的战略举措,但由于青年的发展潜力及其较强的流动特性,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常常会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同质化的人才吸引政策容易导致城市之间陷入“抢人大战”;二是青年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从农村、中小城市涌入少数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问题不仅源于青年及青年人才资源的稀缺性,更源于城市分工协作体系的缺失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青年需求的错位。因此,要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竞争走向协作,成为深化城市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各城市应基于自身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差异化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协作,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作格局。这种转变要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须契合城市体系分工,让青年发展型城市服务于该区域城市体系的协同发展。
以分工协作为导向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对青年而言,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选择;对青年发展型城市而言,有助于城市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特色,避免资源浪费;对区域发展而言,通过青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能够促进城市间的要素流通和功能衔接,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此外,青年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城市治理带来新思维和新方法,青年对优质就业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多元化的需求也将推动城市间的资源互补以及服务的均质化。这些良性互动机制将使青年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同治理,成为新时代深化城市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
从单向到双向流动:都市圈同城化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城市间的同质化过度竞争往往导致青年的单向流动,成为制约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在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的基础上,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避免单向流动、实现青年双向流动的关键一步。
都市圈同城化是指地理位置相近、产业互补、文化相似的城市,通过频繁的要素往来和密切的经济合作而逐渐形成的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区域。与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不同,都市圈同城化着眼于城市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产业协同与互补,旨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同城化背景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应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打破行政壁垒,建立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补贴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消除政策的碎片化,为青年跨城市发展创造制度条件。其次,优化产业布局,构建错位发展格局。基于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通过大中小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既能避免恶性竞争,又能为青年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在都市圈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系统,降低通勤等青年跨城市移动成本,实现生产生活空间的高效衔接,为青年的双向流动提供硬件支撑。同时,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都市圈整体的宜居水平,增强青年对都市圈整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客体到主体:青年参与是创新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思维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青年参与城市治理,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激发青年创造力,实现城市建设与青年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机制。
首先,要构建系统化参与机制和框架。通过建立健全青年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公共决策协商机制,为青年群体打造多元化参与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到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重大决策之中,同时,支持青年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工作等途径深度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在城市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其次,要提升青年参与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和实践,增强青年的公共参与意识和治理能力。引导青年理性表达、依法维权,形成理性有序、包容高效的参与环境。第三,要优化评估—反馈机制。构建“表达—反馈—落实”闭环机制,既让青年有充分表达诉求的渠道,又能让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评估和反馈,不断提升青年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参与治理能力,同时也可为城市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青年参与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发挥青年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及贴近青年的新媒体平台,打造便捷高效的参与渠道。通过数字化赋能,不断提升青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本文系共青团中央委托课题《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数深化研究》(2023WT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