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 赋能高素质创新化学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4日 07版)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作为化学化工产业大省,迫切需要一批具有深厚化学理论知识、勇攀科学高峰、服务区域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职于行,紧紧围绕浙江省化工、制药、能源等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化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教学科研平台,直面化学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创新提出“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人才培养理念,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亮点,培养了一批理想坚定、基础扎实、能力出众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探索·实践:躬行践履
确立“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一、锚定一核驱动,把稳创新人才培养航向
锚定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深入探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人才需求,设定涵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标准,构建服务国家和地方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二、推动“四融互促”,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相融合:构建基础与特色并重的,多层次、渐进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夯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有机合成与催化》等本科生-研究生贯通的专题研讨课,并将内容贯穿于综合设计实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将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新型光催化剂、高效燃料电池等前沿研究成果和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启蒙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进阶拓展的科研创新和钻研能力。
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相融合: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项目为抓手,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为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基于省级党建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高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相融合:依托学科平台,与20余个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个省属高校地方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创新项目-企业实践-产业应用”双轨式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迁移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四融协同”育人机制,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形成教育要素的拓扑聚合效应,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促进“五维提升”,培育全面发展创新人才
知识维度上,优化课程设置,深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以绿色化学、新能源材料、现代纺织为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体系。
能力维度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入AI技术赋能项目化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素质维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述化学家故事,实现“双碳”目标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融入绿色发展、和谐可持续建设理念。
思维维度上,开展研究型教学,举行多场学术报告,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严谨性思维。
创新维度上,为学生提供学术创新机会,支持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五维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人才培养实现层级跃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兼具科学洞察力与产业引领力的“化学新质人才”。
一次次创新,一次次突破,彰显特色,厚植优势,推动学院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成果·成效:春华秋实
经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随着“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体系的不断深入推进,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方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7篇,1篇被评为ESI热点论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1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12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新苗计划)、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共33项;累计获浙江省化学竞赛一等奖1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3项。
专业建设方面,在化学学科的支撑下,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双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承担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省级项目与课程建设16项,校级教改项目与课程建设34项,发表教改论文2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5部;建有省级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高分子材料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全方位多层次学生培养平台。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建和培育包括国家优青、“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多个人才和团队,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5.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4%以上,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18人,企业兼职教师19人。学院教师获“纺织之光”教师奖,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教师,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等荣誉。
未来,学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浙江省化学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信息来源: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4日 07版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作为化学化工产业大省,迫切需要一批具有深厚化学理论知识、勇攀科学高峰、服务区域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职于行,紧紧围绕浙江省化工、制药、能源等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化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教学科研平台,直面化学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创新提出“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人才培养理念,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亮点,培养了一批理想坚定、基础扎实、能力出众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探索·实践:躬行践履
确立“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一、锚定一核驱动,把稳创新人才培养航向
锚定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深入探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人才需求,设定涵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标准,构建服务国家和地方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二、推动“四融互促”,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相融合:构建基础与特色并重的,多层次、渐进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夯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有机合成与催化》等本科生-研究生贯通的专题研讨课,并将内容贯穿于综合设计实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将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新型光催化剂、高效燃料电池等前沿研究成果和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启蒙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进阶拓展的科研创新和钻研能力。
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相融合: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项目为抓手,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为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基于省级党建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高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相融合:依托学科平台,与20余个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个省属高校地方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创新项目-企业实践-产业应用”双轨式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迁移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四融协同”育人机制,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形成教育要素的拓扑聚合效应,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促进“五维提升”,培育全面发展创新人才
知识维度上,优化课程设置,深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以绿色化学、新能源材料、现代纺织为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体系。
能力维度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入AI技术赋能项目化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素质维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述化学家故事,实现“双碳”目标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融入绿色发展、和谐可持续建设理念。
思维维度上,开展研究型教学,举行多场学术报告,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严谨性思维。
创新维度上,为学生提供学术创新机会,支持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五维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人才培养实现层级跃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兼具科学洞察力与产业引领力的“化学新质人才”。
一次次创新,一次次突破,彰显特色,厚植优势,推动学院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成果·成效:春华秋实
经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随着“一核驱动·四融互促·五维提升”体系的不断深入推进,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方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7篇,1篇被评为ESI热点论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1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12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新苗计划)、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共33项;累计获浙江省化学竞赛一等奖1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3项。
专业建设方面,在化学学科的支撑下,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双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承担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省级项目与课程建设16项,校级教改项目与课程建设34项,发表教改论文2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5部;建有省级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高分子材料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全方位多层次学生培养平台。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建和培育包括国家优青、“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多个人才和团队,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5.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4%以上,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18人,企业兼职教师19人。学院教师获“纺织之光”教师奖,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教师,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等荣誉。
未来,学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浙江省化学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信息来源: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