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1日

星期

   

新闻观察
学会失败

本报记者 蓝燕

  第二届智能机器人灭火比赛7月28日结束。参赛的90支代表队的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们抱着各自的机器人和各自对未来的希望离开了他们盘桓了两天的北京首钢文馆。虽然他们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所有人都显得非常高兴,他们,尤其是在本次比赛中成绩不大理想的选手们,几乎是人还没有离开比赛场地,头脑中已经在思考新的方案,为下一届比赛做准备了。

  智能机器人灭火比赛由美国三一学院的杰克·麦迪逊(Jake Mendellsohn)于1993年创办,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高技术赛事,也是世界两大智能机器人赛事之一。由于在这项比赛中无论选手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所有人均按照同一种规则参赛、评奖,于是获奖,尤其是在赛程中用最新颖的方式、最特殊的材料和高智能化的模式灭火继而获奖,就成为十分难以达到和引人入胜的目标。1993年美国首次举办的比赛上,7个代表队没有一个能最终让机器人扑灭火源,有的甚至找不到火源。但无论是机器人学研究专家还是普通的中学生,都依然参赛乐此不疲。引进此项赛事的我国机器人学专家恽为民博士在分析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时说,智能机器人是当今最好的融机械、材料、电子、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多种现代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创新平台,参加此类比赛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综合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可以锤炼学生们承受挫折、挑战自我的能力。因为有比赛就有大批的失败者,就有新的前进目标。

  承受挫折、挑战自我,这对于长期生活在过度被保护的环境中,生活在总是很功利地考虑参赛名次而且获奖人也的确可以获得诸多好处的社会环境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今年4月在美国世界机器人大赛上获得高中组冠军的杜尔斌同学,在这次比赛中完全放弃了曾经使他获得过世界机器人大赛金牌的方案,而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以小喷嘴喷水浇灭蜡烛火源的方案。为此,这次的竞赛他只拿了三等奖。但大赛评委会对这种不在乎名利、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以创新奖的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市景山学校的杨歌同学和大多数北京的选手一样是首次参加智能机器人灭火比赛。他顺利完成前两次灭火之后,选择了难度更大的家具模式参赛。尽管这种选择使杨歌在比赛中付出了比前两次更多的时间,险些得不到二等奖,但事后他告诉记者,他曾经和此次来参加比赛的美国队队员交谈,颇受震动。美国的选手说,你们中国选手的机器人跑得很快(快是取得名次的重要条件),但是你们用的全是一种机器人。美国队员的机器人除了主板都是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他们追求的是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而中国学生往往追求比赛名次。有的学校为了多拿名次,宁可放弃各自创新的尝试,而将一种程序使用在多支参赛队伍里。

  在赛场的后方,一位参赛成绩不十分理想的小学生神情沮丧地琢磨着自己编的程序。杰克·麦迪逊先生微笑着走到他身边,拿出一枚硬币抛向空中问小男孩说:“正面反面?”“正面。”男孩猜对了。再抛,他又猜对了。麦迪逊问他:“你喜欢玩这种游戏吗?”男孩有些不解地望着麦迪逊,这太容易了,连傻子都会玩。麦迪逊看懂了男孩的疑问,说:“你觉得玩这种每次都很容易赢的游戏有意思吗?”“No!”男孩立刻答道。“对呀!”麦迪逊告诉男孩,每年参加机器人灭火比赛的各国选手很多,他们多数人不能获得任何成绩。你这么小,第一次参赛就有了一次成绩,这很不错。虽然你认为自己还是失败了,可失败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不是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吗?你现在正在向着胜利迈进。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