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月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冰点】
换双眼睛看自己(下篇)
2003年01月08日 00:03:27

郭莹

  口述人:埃瑞克(挪威)

  “我们更在意‘平凡着、生活着’”

  在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几乎都与中国大学生结为一帮一的互助组,你教我汉语一小时,我帮你纠正英语一小时。老外汉语里把互相学习的伙伴称其为我的“互相”。留学生往往抱怨与“互相”大学生聊天没劲。

  比如我每次与我的“互相”互相完后,都会跑到校门外与我的那帮布衣哥们儿、姐们儿扎堆儿解解闷儿,与陋巷里的摊贩、个体画家、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什么的侃大山,那才叫过瘾。这些普通草民都是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你有机会与他们掏心窝里的话,与他们唠家常,倾诉过日子的甜酸苦辣,一起笑、一起骂、一起哭,有滋有味。而中国的大学生们常常太一本正经,个个都踌躇满志,期盼成为干一番大事的成功者,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于我们西方青年来说,如今对这种人生观早已失去了兴趣,我们更在意“平凡着、生活着”。

  在中国大学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无大志者,不想挣大钱、不想出巨著、不想干什么大事业,甚至也不想读高学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过得快活有趣,没想过设计自己的“锦绣前程”。

  因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的差异,使我们留学生往往没情绪与中国大学生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话题,对我们来说特Boring(枯燥)。对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热衷去亚洲、非洲、南美等不发达的地区当一名志愿工作者,比如义务医生、教师。有机会帮助所需要的人,这种人生特别带劲儿和有意义,这才体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一次,有位中国朋友考我,他问:“长江里有几条船?”我茫然着。

  朋友笑起来说:“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中国人对抛头露脸的荣耀感留给我颇深的印象。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一华人女士,她说当其老爸见到克林顿夫妇邀请女儿到白宫参加国庆午宴的请柬时,爸爸激动得老泪纵横。当然去白宫做客的确是难得的机会,不过与“人民公仆”同进一次午餐,怎么至于激动得落泪?西方人多会以平常心对待。

  这也令我产生了另一个感叹:不管是大陆、港台的官员、名人,他们出街时个个派头十足,要不就墨镜遮面。而欧美的大人物则非常注重平民化,欧洲老百姓常会在街头碰见王室成员随意逛街、购物。如戴安娜王妃生前在一个圣诞节前夕,她去拜访为其看病的中医师。戴妃亲自上伦敦哈罗斯百货公司选来礼物,然后肩上扛着这一大箱礼物穿街走巷。那医生回忆说,当戴妃汗涔涔地进门后,她掂了掂那箱子觉得满重的,没料到戴妃居然既无保镖也无随从帮忙,贵为王妃也不计较在大街上独个扛着箱子是什么样的形象。

  “安贫乐道是否意味着失败?”

  读过中国杂志上一则故事,介绍旅美音乐家谭盾,初赴美时曾为生计所迫在纽约的一间银行门外拉琴卖艺,与他做伴的还有一黑人乐手。10年后的一天,谭盾路过那间银行时瞧见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卖艺。那黑人问谭盾如今在哪里卖艺,谭盾说在卡内基(纽约著名音乐厅)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儿能挣着钱吗?”谭盾也幽默地回应:“还行。”

  这本来是个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随后的说教才煞风景呢,板着面孔告诫读者,谭盾靠自我奋斗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10年落得终日在街头卖艺。这种评论令我觉得好笑,且过于“中国特色”。

  在西方,街头艺术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街头艺术家同样是艺术家,不论你在街头表演还是在音乐厅表演,无贵贱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艺术家。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 CD。一些成功的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办公室职员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靠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

  我有位朋友原在大乐团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弃了整天着礼服在音乐厅表演的职位,宁愿下到酒吧、街头、狂欢节上去表演,他认为这种与观众近距离的交流,更令他放松惬意。周围亲友也理解他的个人志趣,无人认为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成功不应只是狭隘的成名成家,而鄙视平凡的普罗大众是低俗的心态。

  来中国前,我原以为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那里劳动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中国也有一句古语“360行,行行出状元”。可是亲临中国后我很意外和震惊,中国人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十分不尊重甚至鄙视这些“底层”劳动阶级。中国人以职业、职位、收入、官阶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比西方社会过分多了。

  在西欧,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但人人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比如一个大学教授,他的朋友圈子里会有国会议员、知识分子,也会有普通产业工人甚至司机、花匠。而一个女博士她的丈夫可能是一位技术工人,无人认为他高攀了,也无人认为她低就了,这些在西方都是司空见惯的事。记得我刚来香港时,常与大楼的门卫站在门口闲聊,这位看门人会讲普通话,他建议我去唱卡拉 O K,这样我的汉语将会突飞猛进。可是一天一位同事劝告我说:“你最好别与看门人聊那么多,我们都只是与他打个招呼就过去了,从不与其聊天。我知道也许在你们欧洲不算什么,但在香港可是不一样。你还是注意一点好。”

  一个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儿园、小学校讲故事的说书人,一次晚餐时与一熟识的中国女士聊天。那中国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说:“反正你在这里也没工作,还不如去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收入。”那说书人很惊讶地认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说书。您怎么能说这不是一项职业呢?我不去中国,我不愿背井离乡。”

  那位中国女士餐后言之凿凿地发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朝不保夕。帮他找条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我们来到你们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自己的一份体面职业、中产阶级薪水和小洋楼……”西方人都睁大眼睛瞧着她。本来西方朋友还挺可怜这位女士的。该女士的丈夫和10岁的女儿都留在中国,她独自漂泊异乡打拼,已4年没见过女儿了。西方人特不能想像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痛苦。丧失天伦之乐的痛苦,是洋楼、白领、高薪等所不能弥补的人生缺憾。

  在西方人眼中,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为何中国人总势利地以财富、洋楼、学位、白领等物质的东西来论英雄?为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就不被认为是好样的?难道中国人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观是否有问题?是否太过功利主义的庸俗?

  口述人:托尼(澳大利亚)――与中国女孩谈情说爱

  “早晚肯定会被洋人给甩了,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我认识女友萧萧的过程,如琼瑶阿姨的肥皂剧情景。周六傍晚北京动物园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中式英语,人山人海)的公车站,我一番拼搏总算挤了进去。车内大家如罐头里的沙丁鱼般粘在一堆。令我极尴尬不安的是,我胸前贴着位矮我一头的姑娘。这可如何是好。下午刚看过报纸上痛斥“洋咸猪手”的新闻,深圳公车里一美国青年酒后耍流氓,当众扒开一中国少妇前胸的钮扣朝里看风景。“胸袭”事件直闹到中国外长召见美国大使,向其提出外交抗议。可眼下我就“搂抱”着位中国姑娘,现正恰逢“洋咸猪手”事件敏感时刻,我这倒霉的手若稍出差错,那可就……别怪我杞人忧天。

  那是1999年5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国飞机轰炸。那天我与一外企的中国女职员,到美国大使馆门前观望中国青年游行示威。一群人瞧见我后便嚷嚷道:“这边站着个美国鬼子,我们过去报仇雪恨呀。”众人围住我要求我表态。我忙申明自己是澳洲人,并表示很同情中国人的遭遇。

  眼下面对贴在我胸口上的姑娘,紧张得后背冒凉气,这该死的“洋咸猪手”真不知藏到哪里才放心。我思忖着也许先道个歉不失为上策。于是我赶忙皮笑肉不笑地咧嘴说:“小姐,真对不起,我这么大块头挤着你,十分冒犯。我也是没辙,你看,我实在动弹不得。”

  那姑娘对我能吐出北京话十分地好感。她笑起来挺大度地说:“没事,天天上下班挤车,都久经锻炼了。”我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

  我俩的姿势令我觉得挺不安的,便开始没话找话地与她搭讪起来。聊起来后那姑娘似乎对西方的博物馆特感兴趣,没完没了地向我问东问西的。我就顺嘴胡诌开了:“下次我拿来西方博物馆的画册给你看,你能不能留给我你的电话。”从实招来,当时我是动了贼心,我觉得她比巩俐、章子怡都漂亮,当然巴望再有机会见面啦。

  于是画册作为切入点,我与萧萧开始了日后的段子。不久我即意识到在内地与中国女孩谈恋爱是件不轻松的事情。实际上我挺欣赏毛泽东老先生的教诲:“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这要是打算一辈子选择与梨子为伴,我当然要先试试是否合口味。我与萧萧在北京朝阳区租了套民房过起了家家。首先每天夫妻双双把家还,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北京的民宅电梯是我见识过最独具一格的,居然有专职人员把守着,电梯里还摆有办公桌,开电梯的大嫂坐在桌后面喝着茶,为了不站起身,她手里举着一根木棍戳戳点点着楼层按钮。头一回见识时,我差点笑出声。我至今闹不懂,为何北京的居民不能独自乘电梯。北京的电梯还有上下班制度,住户早来了点、晚归了点都不伺候。开电梯的大嫂更是位福尔摩斯级的侦探,楼内每位成员的底细她都心中一册档案,电梯间就是此楼的路透新闻集散地和发布处。

  头回当我拉着萧萧的手迈进电梯后,电梯大嫂以其职业观察家的眼神盯着我俩好一会儿瞧。然后冲着萧萧打听:“他是哪国人?”萧萧答“澳大利亚人”。大嫂警惕性极高地跟了一句:“结婚了吗?”萧萧低头不语。我想像不到后果的严重性,冒失地脱口实禀:“我们还没打算结婚呢。”电梯大嫂的脸色立马严峻起来,然后就不再搭理我们了。此后我与女友一同出入时,楼内邻居盯着我俩的眼神令我十分不自在。为此我学会了一个中文词叫“遭白眼”。

  女友若独个等电梯时,围在周围的邻居便七嘴八舌地活跃起来了。楼下张先生好心规劝萧萧说:“那么多中国好小伙随便找哪个不好,还是血浓于水的自己同胞跟你情投意合一条心。别跟老外搅在一块儿,早晚肯定会被洋人给甩了,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萧萧问他见识过几对异国鸳鸯,又见识过多少失败的跨族婚姻?该先生避开问题语气激昂地声称:“听说不少嫁过老外的女孩,过几年离婚后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转回来重投中国男人的怀抱。”到头来都是听说。

  李嫂接着搭腔了:“如今这青年女孩,什么丢脸的事都做得出来。国格人格都不要了。”吴妈叹口气谆谆道:“那些老外在咱们这停个一年半载地就抬腿跑了,甩下了你可怎么办呀。这将来哪个正经男人还敢娶一个与老外有过一腿的女孩呀。你这污点就再也洗不掉了。”王姐倒是最开明,显然瞧不起那些小市民没见识。她理直气壮地给萧萧打气说:“找老外就是高。我那侄子花了一万多块钱给中介这才办成留学。要是找个老外结婚,一夜间就移民国外了,西方‘户口’就轻而易举地到手了。即便以后离婚了也值,这是条捷径。”李嫂接了话茬替萧萧着急:“那你得赶紧催那老外领结婚证,省得夜长梦多。”自始至终未有何人提及爱情。

  “你一个老外对中国女孩亲昵,就是遭中国人恨”

  我与萧萧上街或与中国亲友聚会时,她就会显得十分畏畏缩缩,做贼似的。与她在外国朋友圈子里时的大大方方判若两人,她那“中国人的自豪”顿时无影无踪了。

  逛街时若我拉她的手,她会立马警惕地四下观望着甩开我。我高兴时趋前吻她,她更是冷冰冰地将脸扭开。她还给我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禁我在外面对她动手动脚,说中国人看不惯老外占便宜吻中国女孩。我不服气地争辩说在公园、街头瞧见亲热的爱侣们不少嘛。萧萧说中国人之间当然没事啦。你一个老外对中国女孩亲昵,就是遭中国人恨。

  我俩一同外出旅游更困难。有一次在天津一间大学,我们先是投奔外事楼,看门的大爷说可以给这位老外开房。可是这都深更半夜了,你一个中国女孩非要和老外同住,多不正经呀。再说这里是外事楼,内宾得去招待所。于是我们又转奔到招待所。值班大嫂的回答正好反过来,说这里是内宾招待所,外宾必须回外事楼。“你们想开一个房间同住。哎哟,看上去好端端的一个姑娘,怎么这么不要脸呀。”大嫂阴阳怪气地唠叨个没完。当时都过了晚上11点了,没辙,最终只得洋鸳鸯、土鸳鸯各自呆在被圈定的窝,花了两处房费。

  自萧萧与老外男人搅到一起后,中国亲友们没少开导挽救她。众人一致的态度是,明摆着外国货就是不如国货来得安全可靠。中国女孩就是应“爱祖国”用“国货”。西洋人仅仅是图新鲜、异国情调找一个东方姑娘,过不久厌倦了最终还是回过头去找他们自己白人。

  这种论调特令我气愤,或许还埋藏着弱民族情结的自卑感。我想不明白,中国人认为西方男人是色狼的偏见,为何如此根深蒂固。为何一个中国男人娶了西方女人,中国人会赞叹他有本事,为中国爷们儿提气。但倘若一个中国女孩找了老外,她就是有损人格、国格。这是典型封建的男尊女卑嘛。

  还有一怪现象,若一个白人表示讨厌看见白种男子与黄种女孩搞在一起,周围人会指责他存在种族偏见。中国人也会义愤填膺地认为这是典型的歧视中国人。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说同样的话,大家却会赞赏他充满民族气节,不崇洋媚外。

  一中国女性与其西方丈夫离婚后,竟发觉中国男同胞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极排斥她这个“被洋人抛弃了的女人”。尤其是她的一对混血子女,更令其中国情人一瞧见就如鲠在喉般地难受。她始终没能找到有勇气娶她的中国男人,即使有的中国男友自己不在乎,但他承受不了来自其父母、亲友的压力。华人社群里,对这位女同胞异国婚姻的破裂存在着十足的偏见。最多的感叹是:“看,到底被老外甩了不是。这就是洋奴的下场,自找倒霉。”这令西方人气愤,一单离婚个案,一件十足的家事,这种家庭破裂的悲剧每天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发生着,与种族问题扯不上边嘛。为何一旦轮到女主角是中国女人时,就会立刻被提升到“受洋人欺负”的阶级仇、民族恨的高度上来了呢?后来这位女士又嫁了位不在乎她“失过足”的老外。为此她感叹:“一个中国女性若与老外有过一段情后,那你就意味着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与萧萧同居一个月左右时,房东太太得到电梯大嫂的通报后赶上门来。进门先寒暄了句:“吃着呢。你给他做中国饭呀。他吃的惯吗?”这位房东太太是位下岗工人,如今靠坐地收租谋生。

  房东太太招呼打过之后,话题便转到正事上来了。她一脸正色地问:“我说你们领证了吗?要是没领,我可不敢留你们。赶上扫黄严打,查我一个窝藏嫖娼卖淫罪,我担待不起这份风险不是。”得,我们就此被扫地出门。

  我只得带着我的“梨子”回澳大利亚去尝了。

  口述人:马克(美国)

  “仅看一眼收据就随我漫天叫价,这也太容易骗财了。这要是在中国……”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邮给国内太太的一条金项链遗失了,他十分懊恼,自叹自怨太倒霉了。我听说后忙上门拉着他找邮局索赔,该先生半信半疑地走到邮局窗口打算先探个虚实。出乎此君意料,邮局职员看了他当初的邮寄收据后,当即就他提供的价格赔偿了一张支票递过来,这令中国先生惊异极了。出门后他表示,若我谎称东西寄丢了诈骗一条项链钱,这邮局也不调查一番,仅看一眼收据就随我漫天叫价,这也太容易骗财了。这要是在中国……

  他的这番感叹我也挺意外,没想到中国人一眼就瞧出规章制度上的“漏洞”,及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都看成是有机可乘的捞外财机会。大概正因我们缺乏这样的敏锐,也因欺诈在西方是极为可耻卑劣的大忌,故才有可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得到索赔的背景原因。

  西方一些城市的地铁、公车或火车,都实行乘客乘车前自觉地将票放进票机打票。有脑筋灵光的中国人便在车票上薄薄地涂上一层胶水,每次打票后再将胶水刮去,这样票便可以反复使用了。还有个别中国人略施雕虫小技,便可利用街头公用电话亭“免费”打国际长途。这位中国人将电话亭的号码通知国内亲友,嘱咐他们打“对方付款”电话。待国内电讯台职员打来电话核实付款人时,早已恭候在此的他便一口应承下来,如愿煲完电话粥后便扬长而去。只是贪婪的他一再故伎重演,终于一晚被埋伏的警察现场活捉。

  由于西方人常看着中国人全长得一个模样,于是一些中国人便有了空子可钻,什么医疗保险卡、学生证(凭学生证可享受廉价车票、博物馆门票)等,这些证件中国人之间常互相借来借去的,反正老外通常很容易轻信人从不仔细盯着照片看,即使工作人员对着照片相面,中国人也从容不迫、毫不畏惧,因老外辨不出张三与李四来。此招屡试屡爽。

  令西方人看不明白的标语口号

  一位初到北京的外国留学生,上街前担心自己找不回学校,就照葫芦画瓢地将街道口牌子上的字,一笔一画地描了下来。当他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过了一把瘾后,果真认不得北了,急忙掏出字条拦住行人不耻下问。没料到,被问者瞄了眼字条后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原来字条上书:“此处禁止停放自行车”。

  中国的标语之多,是每一位踏上中国的老外头一深刻印象。当初我从深圳罗湖口岸排队入境中国大陆时,我扫了一圈大厅后便选择从9号岗过关,因为此窗口前贴着“文明礼貌岗”。我好一阵嘀咕,此岗特别标榜为“文明礼貌岗”,难道旁边的一排岗亭都不够文明礼貌吗?我当时简直笑出了声。来到大陆后常在公共场所见到竖立着的标语牌,上面详细列满不许做的事。诸如“不准随地吐痰”、“不许践踏草坪”,及什么“约法三章”、“五个严禁”、“七不规范”、“服务忌语”等。最令我摸不着头脑的是地铁里张贴的告示:“严禁跳下站台”。

  与诸多禁止相对应的是,一些机关、商业部门甚至公交车前悬挂着“文明标兵”、“礼貌待客”等褒扬锦旗或匾牌。面对这些中国特色,我刚到时着实莫名其妙了半天,慢慢地就见多不怪了。还有一则啼笑皆非的景观是,有国有商厦里的售货员,胸卡上居然标着“微笑售货员”。难道对顾客微笑也因此跃为区别普通售货员的标兵模范,是否一位平凡的售货员就没有对顾客微笑的职责?真搞不懂这是什么滑稽戏。

  在中国住下来后才终于恍然大悟,“微笑服务员”就是不一般,确有其褒扬的现实意义。因中国城市大商场里的售货员有些依然官商气十足。

  一次我到太原一商厦里买皮箱。那天正值午休时间,中国大地“全民皆睡”,男售货员正趴在柜台上打盹。我低下头凑近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同志,我要一只皮箱。”连唤了好几声,那售货员才懒洋洋地回应:“没有。”我只得耐心地指着他背后的一排皮箱说:“您后边的那些是什么呀?”售货员突然跳起来气势汹汹地喊道:“我说没有就是没有。这些全部坏了,行了吧。”第二天我改在一早去同一柜台,这次顺利地扛回了只昨天就看好的皮箱。

  最令人不痛快的要算某些官员的官僚作风。我的朋友与其中国未婚妻上民政局办理结婚手续,政府“喜官”板着扑克脸要求老美出示单身证明。他的未婚妻小心翼翼地指着递上的证明书说:“未婚就是单身呀。”“我懂还是你懂。”官员不悦地回敬了一句。然后他较真地咬文嚼字起来:“这里可没有明确地说明他以往的婚史,都40多岁了还没结过婚,可能吗?”我的美国朋友脸憋得通红,发誓说他从未结过婚。于是那官员态度缓和了些,冲着朋友的未婚妻训道:“我这是为你好,帮你把好关,省得你上当受骗。”眼泪都快被逼下来的中国女孩终于挤出来了句:“谢谢。”

  口述人:伊夫(法国)

  “没有为什么。这是国际游戏规则!”

  我来宁波前已在巴黎学过一年汉语,我一直盼望着有机会去中国实践一下,恰好我的专业是船运技术,去年我幸运地联系到宁波的一间中国公司里任职。我与其他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不同的特点在于,我不是在外企或中外合资公司供职,而是在地道的中国内地公司里打工,全公司只有我这一个老外。我是那么兴奋,将成为一位白皮肤的中国员工,将每天与中国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中国公司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与西方确有着很大差异。比如,我们公司接了为德国造远洋货轮的订单,一两个月后德方开始来电话、传真咨询工程进展情况。中国人显然不适应这种不信任的追问,有中国同事对我抱怨说:“不是已签了合同吗?干吗还要盯着打听。这就如同你在裁缝店订做裤子,到了交货日期,你来取便是。交货期前一天你都不必操心,我们准时交货不就行了。”但欧洲人对于合作的态度是,供需双方应不断保持沟通联络,随时交换进展状况及商讨技术情报,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程序。

  中方对于欧洲发过来刺探“军情”的传真,显然颇不知所措。这份海外来函的另一个麻烦是,通篇是英文甚至德文,我们公司得先花钱雇翻译译成中文,这对于公司是一笔额外的开销,当初没有此项翻译预算嘛。于是最常发生的情况是,欧洲的传真发过来后由于不知所云,便不知如何回复,即使已翻译成中文了,那也需等几个部门开会讨论磋商,还要请示领导批复。故传真就这么搁置在一旁不久便失踪了,回复的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厢欧洲方面望眼欲穿未见到中方的只字片语,不善罢甘休地又追过来第二封“鸡毛信”。这下公司领导开始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公司拟了份非常中国特色的回函:“贵方的船正在顺利地施工之中,一切良好,请放心,我们会如期交货。”

  欧洲方面看了此回复越发地忐忑不安,他们希望了解远洋货轮每一部分的工程进展情况报告。鉴于始终得不到中方的详细讯息,于是特派一位德国工程师前来中国造船厂打探虚实。这引起中国同事不满。他们发牢骚说:“这就好像你在餐馆订了菜,厨师躲在后面做,你只需耐心恭候侍者为你端上来就是了。怎么你这个客人还想闯进厨房里指手划脚,监督炒菜过程,这算什么事。再说厨师的手艺也不能在客人面前暴露呀。”显然欧洲人很是担心中方的“菜”是否过于太酸太甜不合口味,急于在未上桌之前探个究竟,以便心中有数。

  德国工程师亲临现场督阵后,马上看出了不满,他要求中方立即改造船上的一条管道,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

  首先那些干活的工人兄弟造反了,说我们从来没这么造过船,多少代老师傅代代相传的传统造船手艺,就这么一下子被全盘否定?再说刚造好的工程全部报废,这不是败家子吗?洋人放个屁都言听计从,我们还有没有中国人的尊严?

  中国工人的“无理取闹”惹恼了欧洲人,他们下了最后通牒,中方必须按其要求施工。中西双方为此沟通了数天,领导、工程师亲自给工人做思想工作,又加派技术人员监督质量,一条管道的麻烦真是大了去了。

  职工问我:“为何我们造的好好的,非要返工。你帮忙过去跟那老外说说通融一下,看能不能不返工,重新做太麻烦了。”以前曾听到过一些西方人抱怨,中国人不尊重他们最初的回答。特别是遇到不同意见时,中方总希望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试图劝说外方改变初衷。

  这令西方人困惑不解,中国人为何要一再地“纠缠不休”,中国人为何不能尊重他们第一次的回答。我虽粗通中国人的思维和国情,但感觉实在无法胜任中国同事交付我这个“二鬼子”的重任。我当然清楚我绝不可能做什么德国工程师的思想工作,我只能去做中国同事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开窍。

  经过几番棘手的交涉,最后我终于失去耐性地告诉中国人:“若你想让你造的船离开中国,你就得加上这么个他妈的、倒霉的管道。没有为什么。这是国际游戏规则!”

  (郭莹英籍华人,专栏作家。此次采访了世界各地数十位在大中华地区生活过的西方人,《换双眼睛看自己―――老外侃中国》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换双眼睛看自己(上篇)(2002-12-25)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