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8月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冰点】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
2005年08月03日 00:03:30

本报记者 董月玲

  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停
地跟关承华抱怨:

  “孩子什么也不跟我们说。”

  “我一开口他就烦,摔门就走。”

  “拿起电话,至少讲半个钟头,也不让我们听。”

  “放学不爱回家,也不清楚他在外头都干什么。”

  “把考试成绩藏起来,不告诉家长。”

  “关上门,不让大人进他的屋,我不知道他一晚上到底在干嘛。”

  当了26年班主任的关承华,口气很坚决:

  这不都是孩子的错!别再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儿了!

  关承华,北京海淀区北英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0年,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而且全是初一到高三、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当班主任,她还在学校里开了心理辅导室,给初二学生上“青春期性教育课”。

  “在孩子面前虚心一点,就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采访关承华那天下午,学校已经放暑假,她在校值班,拿着全班的通讯录,正挨个儿往学生家打电话。对着话筒,她的声音非常柔和:

  “猜猜我是谁啊?”

  “猜不出来?我太伤心了,才几天就把我忘了。”

  “也不给我打电话,我都想你们了,只好给你们打喽。”

  这是她刚接手的一个初中班,关承华告诉我,学生一听出是她,可高兴了,尤其是那些内向的学生。他们想不到都放假了,老师会主动打电话来聊天问候。

  我问她:你都50多岁了,跟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交流起来真没障碍?有话会跟你说?

  关承华先给我讲起看球的事。

  1995年,关承华带的学生整天聊足球,聊北京国安队,聊某某球星。可她对足球一窍不通,毫无兴趣,孩子们说的事她不懂,根本聊不到一块儿,关承华决定开始看足球。只要有国安队的比赛,她跟着儿子,一定要去工体看,从城西万寿路坐地铁,下了地铁再走一段路。

  “到现场,不觉得闹哄,在家看直播不就行了?”我问。“那不行,看电视,感受不到现场气氛。”

  开始看球,关承华也看不懂,慢慢地她知道了足球规则,知道了什么是角球啊、越位啊,球员有什么特长、个性啊。还对足球产生了兴趣,到后来,她懂得比那些孩子还要多,孩子们服她了,也爱跟她聊。

  关承华趁机搞了一次班会:“学国安、争第一”。班会上,先让孩子畅谈足球的事,国安队的事,然后再扯到每个人的学习。比如如何争第一、争进步。班会开得特别成功,从那以后,班风大变,还被评为北京优秀班集体。

  我问关承华:“学生好足球,你跟着看足球;他们追星,难道你也跟着追啊?”“我也有我的星啊。”关承华答道。“关键是要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再引导孩子。”

  她的“星”是一位北京著名的班主任,叫欧阳勃兴,是位老大学生,好多课都能上。关承华早年听过他的讲座,印象深刻,很受启发。“我一直记着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会的学生可能不会,但学生会的,我争取都会。”

  一般人骑自行车是从左侧上,欧阳勃兴班上有个男生能从右侧上。那个男生气他:这个你就不会吧?欧阳勃兴开练,摔了无数次后,一天,他把男生喊来,噌,从右侧上去了,学生大惊,服气了。

  关承华认为:教师不学习,是教育的悲哀。时下的孩子开放,接受各种信息能力强,而有些老师、家长根本不学习,不汲取新知识,不接受新信息。知道的还没孩子多,孩子根本不服你、看不起你。

  办公室里,两个英语老师正在看学生的作业,关承华无意中听到一位说:“ABS,防抱死系统,这哪对呀?防爆,也不应该是这个抱字呀?”眼看大叉就要打上了,关承华连忙打断:“你刚才说的是ABS吗?它确实指的是汽车上的防抱死系统,学生写得没错。”

  大人们总爱说现在的小孩太复杂,知道的事太多。总拿自己当年比:我都上大学了,还不知道什么叫恋爱呢。可是现在,一个初中孩子,就全懂了。“如今,网络多发达啊,美国发生‘9?11’,10分钟,网上就传开了,全清楚了。现在,只要轻点几下鼠标,网上什么东西看不到?社会发展了,孩子也在变化,我们不能总让孩子适应大人,这不合理。必须承认,有些地方,我们的确不如孩子了。”

  关承华从教经验之一:厉害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厉害的家长,也不是好家长。“我说你听,我管你服,我打你怕”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跟初一学生拍桌子、瞪眼睛,吼两句他们害怕,能镇住。再大,跟他们嚷嚷,根本就不理你。现在的孩子背地里管老师、家长叫“菜鸟”,说是到了“更年期”,这透露出孩子藐视和无奈的心理。

  “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成年人要真正承认孩子们的优势与长处,承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确有某些不适应。在孩子面前虚心一点儿,就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把我谈通了,我出门就去剪发,改变形象,重新做人”

  “青春期,说白了就一句话:我长大了,我什么都懂了,我不用你们管了。”接触过众多青春期孩子的关承华,总结出这样一句话。

  动不动就把家长叫到学校,告上一状,再让家长回家把孩子训一通、打一顿,给老师出出气的做法,关承华说千万要不得。靠家长压服,最多维持到小学结束。等上中学,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会逐渐管不住,孩子不再理你,更不听你的。与青春期孩子较劲儿的结果,只能是家长最终败下阵来。

  有一年,关承华接了个初三班。一接手,她就发现班上有个叫张小雨的女孩模样怪怪的,脸两边垂着两缕长长的、带色的头发。交班老师反映:这女孩性格内向,不合群儿,学习极差,经常迟到,属“不招人喜欢”的学生。

  很快,关承华就清楚了张小雨学习差的原因:看卡通漫画书成瘾。她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攒了一大箱卡通漫画。上课看漫画是家常便饭,在连续3次上课看漫画书劝说无效后,关承华把她的书当场没收。

  正赶上要开第一次家长会,提前一天,关承华收到了张小雨一封千字信,密密麻麻的小字。在信中,张小雨痛斥关承华,说她不接受新时尚,嘲笑她不懂新文化,不懂当今世界文化的潮流。“现在在国外,不但少年儿童看卡通漫画,大学生看,老年人看,上班族看,知识分子也看。这种书在我眼里就是文化,就是艺术,你不但不看,还不让我们看。我不追歌星、影星,不讲究穿戴,就是爱看卡通漫画书。”

  信上还说,关于看卡通漫画,家里已发生过无数次争斗。“我妈撕过、烧过我的书,还不止一次地打我。但是,我都没有屈服。我从小过的不是人的日子,我是一部忍耐的机器。小学老师最讨厌我,但我也从没向她屈服!”张小雨料定这次开家长会,老师肯定会像从前一样告她的状,她家又将爆发一场狂风暴雨。但即使这样,她也绝不屈服,发誓一定会看下去!

  “这哪是信,简直就是一道‘战表’”。办公室里,看了信的老师个个气得要命,都叫关承华“把信交给家长”,好好收拾收拾她,压压她的气焰。看着其他老师被激怒的样儿,关承华反而冷静了。

  关承华有个笔记本,里边记着问题学生的个案,对张小雨的分析是:有严重的逆反心理;没有朋友,处于封闭状态;本质不坏,智力没问题。

  那天开完家长会后,关承华留下张小雨的父亲,跟他说明情况,交换意见后,要求家长一定配合老师,按她的方法去做。一是回家后不许发火,不责备,还要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给孩子―个“意料之外”;二是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你了,表扬你爱看书,不盲目追星,这在现在的青少年中,还是少的。

  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希望张小雨思考:第一,这样无节制地看漫画书,对学习到底有没有影响?如果觉得没影响,学习就这水平了,那老师支持你继续看下去;第二,如果你上课看课外书,老师不管,那其他同学也看,老师该不该管?

  往日的狂风暴雨没有出现,这大大出乎张小雨的预料。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去找关承华,要求晚上谈谈。刚巧那天是关承华儿子15岁生日,因此被婉言拒绝。

  第二天是个星期日,连关承华都没想到,张小雨竟迫不及待地由父亲陪同,一路打听着找到家里。进门就说:“关老师,我一定要跟您谈谈。今天要是谈好了,把我谈通了,我出门就去剪发,改变形象,重新做人。”

  房间狭窄,关承华和张小雨只能坐在床上,老师揽着学生的肩膀,一块儿探讨了什么叫追求新文化,看漫画有没有错等问题。

  “比如说到看漫画,我说并没有错,但只读漫画书,你们都不会写作文了,里边净是什么哇―――、咔―――,表达能力太差,词汇量太小,最后张小雨也表示赞同。对家长,我要求不许爸妈唠叨,甚至打骂;对老师,我让小雨提要求。”

  推心置腹谈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张小雨果然把头发剪短了,并把所有的漫画书锁到一只大樟木箱里,上课再也不看漫画书,知道用功了,期末成绩进步到15名。后来,她又给关承华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您这种对待学生的方式,让我无法再顽抗,我只能投降,但我输得心服口服。”

  不少学生都跟关承华说过这样的话:“关老师,其实,我们不是不讲理的。”

  “每个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家长的影子”

  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关承华的观点是:“动物也有父母,但家长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家长爱发这种牢骚:关老师,我能做的,我都做了,可他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啊?关承华的答复是:你能做的你做了,但是你该做的却没做!

  你做了些什么?无非是给孩子花钱上好学校,买名牌自行车、名牌鞋、衣服,甚至开车送孩子上下学。你该做的是什么?首先,以身作则做到了吗?这一点太重要了。家长的一举一动,无意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已经影响到了孩子,还不自知,还一个劲儿地抱怨,甚至为此打骂孩子。

  有一次,关承华组织同学讨论学习方式:是几个人一块儿学习好呢,还是个人在家里自己学习好?大多数同学都说一起学习好,有了问题,可以互相问,可以解答。一个男生“腾”地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关承华当时纳闷:才初一的小孩,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课后,关承华和这个学生的班主任聊起这事,班主任说一点都不奇怪。孩子妈妈是国企职工,家访时,他妈很得意地说,老师,您看我家装修得不错吧,这全是我用上班时间,偷着跑回来干的。

  一个刚上初一的小男生,总向同学借钱、骗钱买零食吃。妈妈骂、爸爸打,就是不改。有一天,他竟向外班学生借了20元钱买羊肉串吃了。他爸来到学校,垂头丧气地表示自己实在是没办法了。这个40多岁的大男人,声泪俱下地哭诉:儿子上小学6年级时,全班同学的钱都借遍了,是我一个挨一个地还,再向人家道歉。本以为上了初中能好些,可他还是这样。

  关承华把男孩找来谈话,告诉他上中学了,自己不再是小男孩了,而是小男子汉了。爱吃零食,一般都是女孩子的习惯。没等她说完,男孩抢着说道:“关老师,我们家不是这样的,我妈妈从不吃零食,爸爸每天晚上看电视时,都要吃一大堆零食。”

  开家长会,一位父亲坐在第一排座位上,手上戴着一枚硕大的金戒指,一身酒气,会刚开了10分钟,人就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起来。孩子果然跟其父一样不拘小节,吊儿郎当,散漫成性;一个行为怪异,性格偏执的男生,曾亲口告诉过关承华:他爸在院里逮住一只猫,然后拿打火机烧……“每个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家长的影子。”关承华说。“非常可悲的是,好多家长不知道,不觉得。他们永远把眼光盯着老师、盯着学校,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实际上恰恰是他自己不对。这是家长特别可悲的一点,也是我看到后特别着急的一点。”

  我挺不甘心地问:“当老师30年了,有没有家长挺浑的,可孩子特优秀?”“绝对没有!”关承华非常肯定地回答,又补充说:不但没有,现在有的家长是博士、硕士、学士,或者事业有成,可孩子却一身毛病,学习也不好,而且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学校里有个“博士后”―――博士的后代,这个男孩不光学习成绩差,而且调皮捣蛋出名,闹得全年级的老师都头疼。关承华一直在追踪他,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次,男孩眼睛青肿着来学校,关承华问他,说是被妈妈打的。问你爸怎么管你?他说也是打,一个臭德性!

  一天,“博士后”的妈妈到办公室找物理老师,关承华终于见到了这位让她好奇的家长,于是借机搭讪了一句:“您为孩子,可真操心啊。”话音未落,这位妈妈扯着大嗓门儿,来了一句:“我这辈子,算是倒了血霉了!”吓得关承华赶紧闭嘴,怕跟她再讲,影响其他正在备课的老师。但就这一声叫嚷,关承华已基本清楚了她的素质和水平。

  对那些不断讨要教育孩子秘方的家长,关承华不厌其烦地讲:我要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们,教育孩子,没有灵丹妙药。大胜靠德,小胜靠智。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至今,关承华都非常惋惜一个她教过的学生,男孩极其聪明,上课只要10分钟就全听明白了。可中考分数下来,连最低档的区重点高中都没戏,原因就是他的坏习惯埋没了他的高智商。

  比如,上课听个几分钟,只要他听懂了,就开始接话茬儿、闹笑话;不爱读书。爸妈虽是知识分子,家里藏书也不少,但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连语文课本都懒得看,作文一塌糊涂;考场上从不认真检查。每次考试,他能比大多数同学提前半小时做完试题,然后把卷子往桌上一扣,东张西望,看没人理,就闹出各种动静来。每次分数一出来,准傻眼。

  关承华给家长们支过一招: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习惯很多很多,但她最看重3条:诚信、读书、守时。

  惟一的办法是:把“唠叨”的权利还给孩子们

  连续几年,开学时,关承华都在初一学生中搞小调查:“说说成长的烦恼”。

  没料到,95%的学生表示:最大的烦恼,就是“家长唠叨”,主要是妈妈唠叨。说起“唠叨妈妈”,学生们恨不能开一场控诉和声讨会。

  问到“面对唠叨的应对办法”,孩子们的回答基本是:“装听不见”,“不理她,让她唠叨够了”,“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急了就顶撞几句”。这些才刚满12岁的孩子,已经在拒绝家长们的教育了。

  但在家长的潜意识里,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自己处处在为孩子着想,是孩子不懂父母的心。有的妈妈明确说:“我紧着唠叨,他还不听;如果不说,孩子不定成什么样呢!”

  关承华认为,家长唠叨的效果无非是:痛快痛快嘴,孩子或不理或顶撞而惹一肚子气,拉大了与孩子情感上的距离,阻塞了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在学校开了心理辅导室后,关承华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想说,而是没人说、不敢说。

  “青春期,恰恰是人最有想法而想法又不成熟、不容易准确的时期,最希望有人倾听、理解、有人解惑的时期。可是,家长们十分专横地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只顾自己排解。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说说说,愣是把孩子说腻烦了。孩子只有当听众的份儿,他们一肚子的话,却无处倾诉。”

  有个刚上初三的男孩,给人的感觉是特别幼稚、单纯,显得心理年龄偏小,可就是他,一天竟追着关承华说:“您不是老说我学习不专心吗?我今天就把实情告诉您。”

  关承华听了也没当回事,正好有别的事就给岔过去了。没想到中午吃完饭,男孩立刻又来了,一副非谈不可的架势,而且提出不能在教室、办公室里谈,得找个没人的地方谈。

  两人走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他才扭捏地开腔:我喜欢班里的一个女生了,我该怎么办?同时,他一再叮嘱关承华千万别告诉他的爸妈。

  关承华听后心中暗暗吃惊,但脸上很平静。“祝贺你,你真的长大了,而且还很有眼光嘛。她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不但你喜欢她,我也喜欢她,咱们全班的男生差不多都喜欢她。”

  经过一番轻松的交谈,男孩很快也放松了。他还说,其实这事在他心里已“闹腾”好些日子了,幸亏有关老师这个听众,否则时间长了,自己不定憋成啥样呢。

  关承华经常举这样一个案例:湖南长沙一个初中男孩,学习一贯不错,一心想考毛泽东曾就读的长沙第一师范,但他手淫了,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情况下,偷偷买了一把刀,悄悄把生殖器割下来了。在医院他哭着说:我不是想死,就是认为自己这样做不好,想改掉这个毛病。

  “如果这孩子身边,有老师或家长,早给孩子一点点帮助的话,悲剧就不会发生了。”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多事之秋”,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又不够完善。逆反、闭锁、任性、厌学、早恋甚至性冲动等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如今,一波接一波的时尚潮流,种种正面负面的信息,一古脑儿地向孩子们袭来,刺激着他们的感官,搅动着一颗颗年轻、脆弱、躁动、不安分的心。孩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往往被大人们所忽视。

  惟一的办法是:把“唠叨”的权利还给孩子们,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哪怕孩子说,我早恋了,我手淫了,我做“坏事”了,只要他说出来,发泄出来,有人引导,才不会出事。

  “本来是两个挺不错的孩子,学习也好,可是到最后,跟我势不两立”

  关承华给初二学生上“青春期性教育课”,她说现在上这门课,跟早几年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2001年上这门课时,大部分的孩子眼神是一片茫然,听起来聚精会神的,甚至把好多小秘密告诉我,包括谁谁遗精了,效果非常好。可是现在,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孩子们懂得的远远超过我讲的,这个课必须往前提。如果不这样的话,光纠正孩子早恋问题,其实已过时了。他们已经在直面性的话题,我们要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范准备。”

  心理辅导室刚开办第一周,有个男生试探性地找到关承华,吞吞吐吐地讲了他与同班一个女孩的事:有一次集体活动,他和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女生接触比较多,互相有了好感。不久,女孩明确地表示“喜欢”他。

  “你的态度呢?”关承华问。男孩答:“我也有点儿。”

  关承华以为事情不过如此,所以按照一般的辅导思路,肯定了男女同学间的正常、纯洁的“友谊”,引导他正确看待和处理发生在青春期阶段的这段感情。

  男孩明确地告诉关承华:“她现在无心学习,上课不专心,老看着我,我不希望她这样,怕影响到她的成绩。”在越谈越深入之际,关承华提醒他:要尽量避免两人单独相处,尤其父母不在时,不要到双方的家里。没想到男孩立刻说:已经趁父母不在时到过家里,而且谈的都是“那些事”,女孩还问了他的“遗精情况”,最后提出要跟他“玩儿”。

  “玩什么?”男孩不解地问。

  “玩你!”女生答道。

  听了这些话,关承华内心震惊。虽然男孩说什么都没发生,但女孩对他很不满,怪他不主动。因此他才感到迷茫,跑到她这里找办法。

  关承华觉得这个男孩书生气十足,性心理发育也滞后于女生。帮他细致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关承华也讲到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及对个人前途的影响。男孩听进去了,而且采纳了关承华的建议:冷静地想一想,理出头绪后,下决心“退出这场游戏”。

  几天后,男孩告诉关承华,已向女孩表明了“做普通朋友”的想法,然后全力投入初三统考。期中考试刚过,男孩把各科分数抄在一张小纸上,向关承华汇报,并表示庆幸:自己能及时找老师指点迷津,使“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及时调整了航向,没有误入歧途。”

  在“青春期性教育课”上,关承华向学生做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假如有女(男)生跟你提出发生性关系,你同不同意?每个班上都有三四个学生答“同意”。

  “上这个课的目的,是要告诉女孩:从来月经起,你们就已经有生育能力了。对男生,则要告诉他们,你们已经是小男子汉了,要有性别意识,懂得男女有别,要尊重异性,有谦让女性的绅士风度等。在讲到现在的各种性病,看到图片后,孩子们还是感到挺震惊的。”

  现在的家长,最怕孩子“早恋”。天天跟初中孩子泡在一起的关承华说:其实,没那么多孩子“早恋”的,不要轻易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

  即使是“早恋”了,冷处理比热处理好,越是打压,持续时间越长。不要一味地打压和批评,一定要用疏导的方法,用“情”和“理”教育。只要讲明道理,出格的孩子还是少数。

  以前,关承华对男女生交往也十分敏感,她曾因学生“早恋”而勃然大怒。

  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关承华班上一对学生“早恋”了。两人天天粘在一起,哪怕课间10分钟,也手握着手坐一块儿。别的男同学给女孩送张贺年片,男孩也要撕掉,还威胁别的男生,不准跟这个女孩接近交往。

  女孩儿妈妈天天来找关承华,哭哭啼啼的,关承华也反对学生“早恋”。于是,她做了一些拆开两人的事。比如,在女孩面前说了一些贬低男孩的话。

  “这可是犯大忌的,我一直接受这个教训:千万不能说他们喜欢的人的坏话,这是孩子们最反感的。”总之,当时关承华说了。听完之后,女孩把关承华的话统统告诉了男孩,那个男生很愤怒。

  后来,这个女孩因体育好被调到外校,男孩认为这一定是关承华干的,目的就是想拆散他俩。女孩走的那天,男孩站在楼下跳着脚大骂:关承华,王八蛋!

  “本来是两个挺不错的孩子,学习也好,可是到最后,跟我势不两立,可能到现在还在恨我。我错了,我不应该那么做,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失败的案例。”

  我忍不住地问:要是现在,你会怎么办?

  她没立刻回答,而是谈起另一件事。

  有天,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大惊失色地找到关承华,劈头一句:“关老师,不得了了,您看这个,我可怎么办呀?”随后,从手心里拿出一个小纸卷儿,展开一看,是张宽l厘米、长不过10厘米的小纸条,这是学生传递时,不慎落入老师手里的。

  纸上只写了一句话:“×××,我特佩服你,所以这次口风琴表演我选了你。”这是一个女孩写给班里一个男生的,就这么张小纸条,整得小老师惊慌失措的。

  关承华问:这男孩儿在班上,是不是挺出色?回答说“确实很不错”。“那就对了嘛。人家只说佩服,并没讲别的,别净往‘早恋’上想。”

  然后,关承华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冷处理,别大惊小怪的,就当作没什么事;二是可以安抚一下那个正忐忑不安的女生,就说×××确实很优秀,不只你一个人佩服,同学们都很佩服他。但光佩服还不够,还要向人家学习。可你这样光知道上课传小纸条,会不会让他对你反感啊?年轻老师照此处理后,果然一切正常,什么事也没发生。

  “没有心病的孩子无大错。”关承华笃定地说。对于家长,她反反复复地强调:教育孩子,绝没有“速效救心丸”,这个“心”,就是指孩子的心理。假如孩子心理出问题了,再指望专家出一招,立马见效,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久前,关承华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