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3月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教育
面对新新人类,社会准备好了吗
一部《虹猫蓝兔七侠传》,有孩子看到了“团结”、“正义”,有孩子只学会了“杀死你”和“碎尸万段”
2007-03-05

    编者按

    《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停播成了最近的舆论热点。赞成者认为打打杀杀的镜头会误导青少年。反对者驳斥,《西游记》也有暴力,中国的孩子看了四五百年。而痛心的“虹蓝”迷——这些新新人类说: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

    无论真理在哪一方,该事件被争论都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中国的中小学生太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研究了。

    中国的孩子不缺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呵护和溺爱,却缺少全社会理性、包容、爱护的氛围。

    最近,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出台法规,模特、演员过瘦不许上台。他们的理由是以瘦为美会误导孩子减肥,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再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在欧美,18岁以下的人群不能观看。我们呢?电影分级制度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出台,但方方面面并没有形成爱护孩子的环境。

    媒体最近一直在痛斥红心鸭蛋事件,痛斥腐竹加甲醛事件、痛斥福尔马林泡牛百叶。大家说,这些黑心人,让吃的东西越来越不让人放心了。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正是因为这些黑心人在成长阶段没有建立起起码的道德观、羞耻心,他们认识字却不会做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我们要放心的生活,就有责任去影响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爱心、责任心,和感知别人痛苦的能力……有人说,那是教育系统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可事实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果,可能被一种游戏软件、一部色情电影、一次买东西的上当经历轻易击碎。

    因此,《虹猫蓝兔七侠传》的争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每一个公民都来反思社会上还存在什么不利于新新人类成长的漏洞,大家出力来补漏洞。每一个影视出品人、游戏创意者都该为自己的产品设置某种界限和禁忌。每一个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应该深入到孩子中去,调研分析暴力和色情危害到底有多大,影响几率是多少。

    从今天起,本报教育编辑部将推出《面对新新人类,社会准备好了吗》的系列报道,欢迎广大读者也参与到此次大讨论中来。来信请寄: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部,邮编100702。邮箱:jiaoyu@cyd.net.cn

    暴力镜头前,社会当保护伞还是雨刷器

    本报记者 蒋昕捷

    中国民间历来有“少不看水浒”的说法,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书里的好勇斗狠,容易惹祸。如今,家长把这种说法推广到有着“打打杀杀”场面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上。

    暴力影像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直接的影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但研究结论不一。

    暴力场景不断出现会让孩子对暴力由憎恶转为默认

    北京师范大学近日完成了一份关于“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报告,其中针对电视文化对未成年人暴力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调研和探讨。

    据主持此次调研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介绍,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哈曾把被测的青少年分为两组,一组观看电影《音乐之声》,一组看“007”系列。结果发现,看了“007”的青少年更富有攻击性情绪。

    但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什巴库在类似的实验中引入了“愤怒情绪”的概念。他把有愤怒情绪的青少年和无愤怒情绪的青少年区别开,让他们分别观看有暴力镜头的影像和无攻击性镜头的影像,结果得出了一个颇具意味的结论:事先有愤怒情绪又观看无攻击性镜头的那一组人最富有攻击性情绪。

    黄会林认为,布什巴库的实验否认了暴力镜头与攻击性情绪存在一一对应的联系,近期的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大约占50%,因此,事先有愤怒情绪的青少年无论是否接触暴力影像都有被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

    “但是这并没有否认暴力镜头对未成年人存在影响。”黄会林强调。

    在此次调研中,当被问及“看到一条社区暴力事件新闻的反应”时,6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社会治安越来越差,社会很乱。”当新闻中出现暴力场面,与男生(56.5%)相比,女生(64.0%)更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此外,7.5%的学生对暴力镜头存在抵触心理,选择“马上跳过去,看其他节目”,14.0%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看看热闹”,黄会林分析认为,随着电视中暴力场景不断出现和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对暴力的态度存在由憎恶、反感转变为旁观、默认的可能,久而久之,将成为滋生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看到电视暴力镜头后,选择“很想模仿”的学生占2.1%。黄会林认为,尽管在被调查的1311名学生中,只有28人存在模仿心理,但这些边际人群的心态更值得关注。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萨达姆被执行绞刑的录像被公布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了儿童因模仿而上吊身亡的事件。黄会林认为,如果电视中肆意渲染暴力,让暴力的镜头频繁出现,这部分“易感”人群的攻击性、模仿心理将有可能被激发。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电视中的暴力场面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较大的即时影响,只是依据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影响效果有所差异。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看一部《虹猫蓝兔七侠传》,有的孩子看到了“团结、正义”,有的孩子却只学会了“杀死你”和“碎尸万段”。

    一味禁止孩子看电视会使他们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

    然而,面对电视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效果,家长们普遍存在着“温室”思维,试图按照成人和社会的要求优化收视环境。在此次“父母对待孩子看电视的态度”的调查中,30.5%的家长反对孩子看电视,以期避免电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黄会林认为,很多家长在重视电视负面影响的同时,忽略了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实际上,电视画面体系能够通过其直观的传播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一幅现实的图画,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使他们通过观察、感受而领悟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明确社会规范和自己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区别于北京市常住居民(成年人)视“娱乐”为首要收视目的,“获得信息”是北京地区中小学生最主要的收视动机。

    “如果一味地禁止孩子看电视,有可能致使未成年人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由此导致的弊端同电视可能引发的暴力模仿相比,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黄会林说。

    在黄会林看来,《水浒》不是能不能看的问题,关键在怎么看。她认为,对未成年人成长,不能一味使用保护伞,而应该使用导雨刷的策略——让孩子既感知风雨,又不让他们重感冒。家长和社会应该把电视传媒看作未成年人的多边成长论坛和学习型平台,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一社会的“镜像”,而不是防范他们对电视的热衷和期待。

    家长赞成 孩子郁闷

    《虹猫蓝兔七侠传》停播引发热议

    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蒋昕捷)最近,一帮孩子为了一部动画片在网上与家长们争论不休。事实上,自从有电视起,类似的争论就没停过。

    2月26日晚8时30分,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小“虹蓝”迷们没有看到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以下简称虹蓝)——央视少儿频道在播出89集后,突然停播。

    全国的“虹蓝”迷们一下子炸了锅,尽管央视少儿频道事后称“停播只是正常节目调整”,成千上万的孩子还是愤而上网,开始“围剿”网名叫“老蛋”的自由撰稿人刘书宏。一个自称刚学会打字的孩子给“老蛋”留言:“刘叔叔坏死了。”

    此前,刘书宏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帖,请求央视停播《虹猫蓝兔七侠传》,理由是“该片内容低级,充满了暴力、情色、粗口和恐吓,向孩子们传递了‘所有问题都依靠暴力解决’的价值取向。”

    此帖被天涯社区等论坛转载,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拥护。一位母亲称,春节期间,两岁的女儿不肯吃东西,突然冒出一句“我杀死你”,后来她在女儿爱看的《虹蓝》中找到了原话,除了没完没了的打斗之外,这部动画片里常出现“碎尸万段”“老娘”等字眼。

    钟爱此剧的孩子们却不这么看。

    南京市力学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称,《虹蓝》停播后他很委屈,觉得大人不了解孩子,其实每部片子都反映了正反两个方面,自己基本能够分辨出好坏。

    另一名11岁的小学生留言说:“我从《虹蓝》中看到的是团队合作,勇于反抗恶势力的精神。就像大人推荐的《西游记》,同样是打打杀杀,但真谛却在于告诉人们,对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

    随着这一事件被广泛关注,有人由此联想到当年颇受追捧的美国电视连结剧《加里森敢死队》,该剧后来因为“暴力镜头太多,社会影响恶劣”而停播。

    《葫芦兄弟》、《舒克与贝塔》等国产动画片的编剧姚忠礼回忆,当年《葫芦兄弟》在国内深受好评,带到美国放映时,也被美国人批评为“有暴力倾向,不适合儿童观赏”。

    对此,有网友认为,动画片只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动画片的制作者,显然不理智。动画片毕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即使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如果缺少老师的引导,也难免会对孩子产生误导;同样地,针对动画片传递的信息,家长完全有能力加以正确引导。

    链接

    1、学习压力大是制约未成年人看电视的主因

    未成年人平均每人每天看电视时间为62.99分钟,与2005年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收看174分钟相比,为后者的1/3。

    在谈到制约自己看电视的原因时,44.0%的学生选择“学习压力大、作业多”,17.2%的学生选择“家长不让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选择前者的比例在递增,而选择后者的比例明显递减。高中生发现一方面学习压力更大了,另一方面家长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变小了。

    2、未成年人最爱动画片和影视剧

    “动画片”和“影视剧”高居未成年人最喜欢电视节目类型的前两位,区别于成年人最喜欢的“新闻节目”和“电视剧”。这类虚构类节目更富想像性,超越现实生活,可使儿童“卷入”故事进程中,获得“镜像自我”,进而展开对完整世界的幻想。

    有意思的是,未成年人在节目喜好中反映出某些“性别特质”。比如男孩更喜欢动画片、新闻和体育竞赛。女孩则更喜欢电视剧、音乐类节目和综艺节目。在教育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女孩似乎更喜欢向内心世界求索,相比男孩,她们更喜好“感性”的节目。

    3、看电视时间与未成年人的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

    在“父母对待孩子看电视态度”的调查中,30.5%的家长反对孩子看电视,在不少人眼中,学生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成绩。

    然而本次调查的分析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看电视的时间与其学习成绩、最终学历期望、写作水平、口头表达能力相关均不显著。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父母学历和自身写作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显著相关;最终学历期望与现有学习成绩、写作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显著相关;写作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显著相关。

    4、电视媒体对8.7%的未成年人起着决定性的教化作用

    当被问及电视节目中表达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32.0%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的想法做”,30.0%的学生选择“征询长辈的意见”,23.3%的学生选择“与同龄人商量”。

    另外选择“听从媒体意见”的学生占8.7%,这部分未成年人充分信赖电视媒体,电视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正确与否,对这个群体都起着决定性的教化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本报记者蒋昕捷整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