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9月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特刊
全国十大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三)
2007-09-01

 

    A15乔文娟

    乔文娟,女,53岁,中共党员,河南柴油机集团退休职工,中国拥军网站站长。

    1976年8月,乔文娟上街时被一辆载重拖拉机撞成重伤,生命垂危,是两位解放军战士将她送到医院,其中一位还为她献了血。解放军150医院专门成立抢救组,将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从那时起,乔文娟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报答亲人解放军。30年来,从“拥军姐姐”、“拥军嫂子”到“兵妈妈”,从“家庭兵站”到“心理咨询热线”、“拥军网站”,乔文娟把一腔挚爱献给部队建设,满腔热忱地为部队战士排忧解难。

    乔文娟先后认下了186个“兵儿子”,被11个驻军连队聘为“编外指导员”。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在乔文娟的“兵儿子”中,有15个不幸身患绝症。为了照顾好这些“特殊的兵儿子”,她主动辞去河南柴油机集团公司经营部经理的职务,提前办了“内退”手续,用赤诚的关爱,把几名处在死神魔爪中的战士给拉了回来。“兵儿子”姜腾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住院后,乔文娟三天两头前去照料,帮他洗脚擦身。战士付军长患鼻咽癌,化疗期间厌食、恶心。乔文娟就做可口的饭菜,煨好鸡汤,送到医院,一口一口地喂他。小付思想上有包袱,乔文娟就耐心开导,要他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在她的细心照料下,曾被医生宣布只能活3个月的小付,竟奇迹般地康复了。出院那天,小付抱着乔妈妈失声痛哭:“没有妈妈,我的精神早垮了,哪会有今天!”某部身患白血病的战士蒋友清,是让乔文娟操心最多的“儿子”。为给蒋友清寻找骨髓配型,乔文娟拖着多病之躯,抱着“寻找十万分之一的希望”,行程1万多公里,先后到上海、北京、济南、深圳、香港等10多个城市,最后终于在台湾找到了骨髓配型,使蒋友清重获新生。

    为更好地与战士们交流谈心,1999年初,乔文娟在家里建起了河南省第一个免费“战士心理咨询热线”,2004年又自费创办了中国拥军网。她先后到部队作报告100余场,与1000多名战士当面或电话谈心,与2000多名战士进行书信交谈,帮助300多名大龄青年军人找到对象,给企事业单位推荐了上千名退伍战士,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官兵的高度称赞。

    2004年1月,乔文娟被国家民政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同年,被全国妇联授予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A16全二平

    全二平,男,1971年1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邮政局小佘太镇邮政所所长兼乡邮员。

    全二平从事乡邮投递16年,踏实工作,服务乡亲,扶残助困,不计功利,帮扶村民脱贫致富,得到了周边群众的一致称赞,也深深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小佘太镇,孩子知道有一个雷锋式的邮递员叔叔,大人知道有一个干工作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不怕吃苦的邮政职工,他是全市50万青年的旗帜和骄傲;在邮政行业,是“一言一行树邮政形象,一心一意为用户服务”企业精神的实践者。

    全二平长期帮助一位叫任秀菊的孤寡老人。1990年,任秀菊老人中度烧伤,整个胸脯脱了一层皮,双腿被烧得卷曲了,两只手失去知觉。全二平雇车把老人送到乡卫生院进行住院治疗,医药费除了政府给补贴一部分外,其余全部由全二平负担。出院后,全二平每两天为老人清洗换药一次,直到两个月后伤口愈合。老人吃饭需一口一口地喂,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全二平端屎端尿,直到1992年老人90岁去世。全喜贞,乡村教师,今年48岁,与全二平同村,1995年患脑血栓偏瘫在床,全喜贞的妻子也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孩子在念书。全二平将全喜贞老师家的农活一揽子包了下来,春天耕地、播种,夏天打药、浇水,秋天收割、耕地。义庆昌村有个残疾人刘财,今年55岁,天生弱视,生活不能自理,1997年其父去世,其母患了脑血栓卧病在床,家庭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全二平得知后,主动承担起照顾这娘儿俩生活的重担。每天上班途经刘财家时,他总要进屋看看,帮刘财劈柴打炭,挑水买药。每年冬季,全二平就找村社干部为刘财解决取暖的煤炭。每逢过节,他总是把家里好吃的给刘财娘儿俩拿上。到了年关,他忘不了嘱咐母亲给刘财家里多置办一份年货,抽空帮助刘财打扫卫生,让他们也能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地过年。

    全二平曾获乌拉特前旗优秀青年、十佳优秀青年、优秀共产党员、行业十佳文明服务标兵,巴盟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连续15年被评为乌拉特前旗邮政先进工作者、优秀投递员;2007年,被树为巴彦淖尔市邮政行业爱心邮路的标兵和旗帜。

    A17刘月生、王世昌

 

    刘月生,男,90岁,中共党员,军委工程兵原副政委、离休干部。王世昌,女,84岁,中共党员,国务院国资委离休干部。

    为了能让家乡河北省顺平县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将晚年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对这样两位老人来说,要想白手起家,为家乡建一所学校,何其难啊。1989年开始,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找到3位爱国港商捐资了74.5万元。其中,港商梁洁华女士捐款58万元。此后,王世昌四处奔波,跑有关部门落实建校的具体事宜。不久,以梁洁华命名的“希望学校”,在顺平县常各庄村动工建设。

    施工期间,60多岁的王世昌始终奔波在一线,刘月生因岁数较大,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电话说刘月生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她连忙赶回北京,在医院里陪了三天三夜。但王世昌心里却总惦记着工地的事。刘月生知道她的心思,就对她说:“快忙学校的事去吧,我这儿没关系。”王世昌一听,当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地。那时的王世昌,不知冒着严寒酷暑往返于北京和顺平之间多少趟。她和民工同吃一锅饭,啃馒头,喝菜汤,中午就在一个长椅上枕着砖头小憩一会儿。那段时间,她瘦了30斤。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她忍受着右腿膝盖长有骨刺的疼痛,亲自去建材厂家订货,亲自押车将建材运回工地。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泥,她一趟趟地找水泥厂,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拿到了低价货。她打听到附近南吕村的砖瓦质量好,为了把每块砖的价格降低一分钱,她拉着县里有关人员去说情。施工后丢弃的废水泥袋、破纸盒,她都要捡起来卖破烂换钱入账,地上的碎砖头也要收起来铺路。到1995年,建筑面积达2060多平方米,计84间校舍,可容纳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终于屹立在了顺平大地上。1997年以后,王世昌、刘月生夫妇又用梁洁华女士的捐助,为“梁洁华希望学校”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2001年至2003年,他们再用梁洁华女士的捐款,为“梁洁华希望学校”建起了高中部。这不仅使“梁洁华希望学校”成了顺平条件最好的学校,还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时间提前了两年。从为家乡筹建新校到最终建成“梁洁华希望学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整整奋斗了18年时光。

    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在执著为家乡建新校的同时,还主动捐款成立了家乡教育基金会,号召社会集资,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他们省吃俭用,共向家乡的学校捐款30余笔、近20万元,还对口资助了三名困难家庭的小学生和一名大专生。

    王世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A18刘占华

    刘占华,男,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乌海市明星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刘占华出身农民,放过牛,种过地,靠党的富民政策办企业致了富。他致富不忘回报社会,默默地兑现着“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追求”的承诺。1983年至今,20多年如一日,他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

    刘占华担任新坝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期间,把自己企业的全部利润和所赚的钱都投在了新坝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捐资100万元为村里修通了4公里长农田道路,衬砌水泥干支渠2000多延长米,改造了高低压线路4公里长,新建农电设施3处,完善了二级提水工程,栽种了防沙林带,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造成良田。

    为了下一代,刘占华先后捐资23万元,建起了乌海市第一所民办“希望小学”;拿出10万元为130多名上学贫困儿童支付了整整11年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拿出8万元资助6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并为特困教师捐款3万多元。新坝村村民孙英子丈夫去世,十几年里,刘占华一直资助她家三个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我靠党的好政策先富了一步,我有责任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共同致富。”刘占华拿出40万元救助了60多名患大病的特困群众。他还拿出10万元钱为村里的特困党员、特困群众购买小尾寒羊,发展养殖业。残疾人刘远文,生活无保障,刘占华从1985年开始每月给他30元生活费,还给他供吃供穿。刘占华拿出100万元为全村1300多名村民交清了多年的农田水电费。此外,他还收养了4名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近几年,刘占华累计为当地公益事业和群众捐出现金650万元。在他的企业里,累计有1200名贫困农民工脱贫致富,盖起了新瓦房,原来的“穷小伙儿”挣到了钱讨上了老婆。

    刘占华2002年至2006年获乌海市、海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光彩事业先进个人;所办企业2002年至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A19刘玉莲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

    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A20刘成金

    刘成金,男,54岁,辽宁省锦州老兵天龙印刷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原解放军驻锦某部企业管理局副局长,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队长,锦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6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号召。在部队当过放映员的刘成金打定主意,成立一支义务电影放映队,把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送到偏远山区,送到百姓家门口。这一想法得到了7名转业战友的支持,他们统一制作了队旗、队服,进行了分工。1996年10月,刘成金组建了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11年来,他个人出资40多万元,与7名复转军人牺牲双休日、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深入省内外380个村屯、社区、企业、部队、学校,义务放映电影926场,行程9万余公里,受益观众达百万人次。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受到城乡百姓的广泛欢迎,被誉为“精神文明的播火者,雷锋精神的传人”。

    十几年来,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的足迹遍布辽西大地,无论是喧闹的城区,还是偏远的山村,无论是工厂、学校、部队,还是干休所、养老院、福利院、教养院,哪里需要,电影大篷车就开到哪里。他们不仅送去电影,还把农业实用技术资料和致富信息送到乡村,为贫困落后的山区小学师生和敬老院、福利院送去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近年来,他们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有利契机,深入做好“电影、农村、老兵”三篇文章,建立老兵科技助农、电影培训、道德教育、绿色生态四个基地,使服务人民、传承文明经常化、规范化、阵地化,续写了老兵的新辉煌。

    刘成金带领的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心不愧党、身不愧军、行不愧民。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升华自我的实践,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2002年和2004年,中宣部把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三贴近”重大典型,中央和省、市2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2003年,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刘成金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雷锋奖章获得者、优秀军转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A21刘国江

    刘国江,男,42岁,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国家税务局工人。

    从1986年起,刘国江先后义务照顾100多位孤寡老人。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常去看望、照料驻地的五保户王妈妈,为老人拆洗被褥、打扫房间,用自己有限的津贴给老人买罐头和蛋糕……细心周到地照顾着老人的生活。老人感动地哭着对邻居讲:“我有儿子了,我有了一个当兵的好儿子!”转业后,他继续发扬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1997年3月,他了解到九台市羊草沟乡80岁的孤寡老人李于氏生活窘困、无依无靠,便与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联系,把老人接到益寿(敬老)院。从此,他负担起老人每月近500元的生活费和医药费,而当时他每月工资只有700多元。每年农历六月初八,他都要为老人过生日。李于氏乐得合不拢嘴:“感谢共产党培养了这样的好青年,要不我哪能享这个福啊!”因照顾李于氏,刘国江与益寿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们走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对这里的感情越来越深。他把这里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爸妈,能为亲生父母做到的,他都会努力地为这些老人做,老人们打心眼里感激。2002年1月5日,益寿院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冒着刺骨寒风徒步走到二道国税局,为他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道:“人民的公仆,敬老的楷模”。刘国江表示,能让这些孤寡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是他最大的心愿。

    除了照顾孤寡老人,刘国江还有许多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事迹被传为佳话。2001年,他及时把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的长春市108小学学生陆遥送到医院,并交付治疗费;得知白血病患儿顾小青需要资助,他送去了800元钱。2002年9月,听到见义勇为英雄胡广胜身负重伤住院的消息后,他立即前去探望,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全部捐出,自己连坐车的钱也没留,徒步回到单位。2003年2月,他把刚领到的1000元工资,捐助给长春市第34中学的几位贫困生。2005年,印度洋发生海啸,他捐了1000元钱……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只要口袋里有钱,他就不会犹豫。

    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助别人,自家生活窘迫不堪,图啥?有人叹服,有人不解。刘国江前妻就是为此与他离婚。2002年,他与赵淑杰结婚。婚后,二人经常一起去照顾孤寡老人、陪老人过年。可是,夫妻俩至今住着租来的房子。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刘国江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刘国江先后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吉林省慈善总会命名为吉林省慈善先进个人。

    A22刘惠成

    刘惠成,男,99岁,中共党员,上海市闸北区洛川东路200弄1号207室居民。

    刘惠成是上海市共和新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这位近百岁的老人坚持几十年做好事。

    刘惠成工作时就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职工。退休以后,他把自己爱心奉献给了社区,为身边的人、为社会做看上去不起眼的好事。这一做就做了40年。40年来,刘老几乎每天骑着他的小三轮走到哪,好事就做到哪。看到路上有垃圾,他就把垃圾扫起来;看到路边的自行车倒了,他就上前把它们扶起来;看到有人踩着西瓜皮摔到了,他就一块一块地把所有的西瓜皮捡起来;看到地上有广告牌和旧房拆除留下的铁管等路障,他就用锯把这些东西锯掉……

    1999年的冬天,天特别冷。刘惠成发现坐在公园里的水泥凳和木条凳上又冷又硬,很不舒服。第二天,刘老就特意做了一个棉垫子带到公园去坐,果然又暖和又柔软,非常舒服。刘老又发现,只有他一个人会带棉垫子来逛公园。于是,刘老就想:“我一个人坐得舒服不算好,要大家都舒服才算好。”想到这里,刘老又作出一个决定:批量缝制海绵座垫。这一做又是8年,刘老一共做了2500多块棉垫子,平均每天要做上一块!

    他还自制拐杖。最初,刘老做拐杖是给自己用,但是他发现,很多老人都需要,于是刘老在做棉垫子的同时又大量制作拐杖送人,至今已经送出300多根了。刘老为了做这些拐杖,削卷了20多把菜刀。

    刘惠成做好事不仅持之以恒,而且忘我奉献,甚至奋不顾身。2003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刘惠成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闸北公园的寿星亭里晨练,发现亭子里坐着一位青年人,正在向大家诉说自己的遭遇。原来,这个青年姓王,下肢截瘫,从安徽来。前天中午他坐着一部手摇式轮椅车来到公园,不料当他在长廊小睡片刻后发现自己的轮椅车被人偷走了。性格内向的小王不知道该怎么办,寸步难行的他选择坐在长廊上发呆,而且一坐就是两天。听完小王的遭遇之后,刘老立即买来早点给他吃。然后,90多岁高龄的他抱起残疾的小王坐上自己的三轮车,然后一脚一脚地蹬着车来到远在虹口区的残疾车专卖店。

    刘惠成的故事在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2007年他被授予上海市闸北区模范志愿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A23刘焕荣

    刘焕荣,女,50岁,中共党员,江西省弋阳县社会福利院会计。

    刘焕荣14岁时遭遇不幸,一场山火使她全身91%%的面积被烧伤、Ⅲ度烧伤达81%。从2003年始,她用残损的双手(十指仅剩右拇指完好)夹笔代指敲键盘,利用QQ、电子邮件、发帖、短信、写书信等方式和青少年及其家长们沟通,帮助他们从网络中走出来。她决心做一名“网络妈妈”,用自己的爱心和多年教育子女的经验来帮助沉湎于网络中的孩子。

    刘焕荣帮助的第一个孩子是江苏连云港市读高三的学生。这个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姑姑总是责骂他。刘焕荣在聊天中给予他许多关心和爱护,使他越来越信任、依赖她。在一次聊天中,刘焕荣向这个孩子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孩子深受感动,当即向她保证不再沉湎于游戏。刘焕荣为了帮助他,还经常给他编发一些鼓励性的短信。孩子在她的帮助下,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今年5月初,刘焕荣在网上看到一封家长的求助信。南昌市一名叫小斌的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夕沉迷网络,情绪低落,不打算参加高考,其父为此十分焦急,于是发了这封求助信。为此,刘焕荣和孩子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长谈。孩子在“网络妈妈”的真情讲述和耐心教育下,答应远离网络,参加高考。前不久,小斌还特地在网上将他高考分数过重点线的好消息告诉了刘焕荣。

    在她的网友中,有一名叫小强的南昌市初二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被学校开除,学校、父母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可刘焕荣并没有放弃。在她的鼓励下,小强愿意重返学校,却又被学校拒之门外。听了孩子网上哭诉后,正在广州治疗腿疾的刘焕荣未等病情痊愈,匆匆赶到南昌,帮助孩子重返校园。重新上学的小强常说:“‘网络妈妈’比我的亲妈妈还要亲!”

    2003年以来,刘焕荣在“网络妈妈”论坛发帖1400余篇,发电子邮件100多封,写书信152封,成功地帮助了340余位青少年解除了网瘾。目前,她QQ里已有2000多名网友,国内外有1000多人加入到“网络妈妈”志愿者行列。她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网络妈妈”。

    刘焕荣曾获得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人物、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荣誉奖、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及江西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十大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她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集中宣传。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