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解密《集结号》5000万无担保贷款
中国银行界一直远离影视行业商业贷款业务
2006年夏,华谊兄弟公司的总裁王中军来到招商银行,他和招商银行高层接触的过程中,聊到了银行为影视产业贷款的话题。给一部影片贷款,这是招商银行从没有过的尝试。
招行了解到,此前冯小刚执导的另一部巨片《夜宴》与深发展也有过融资合作。但那一次,银行把额度为1亿元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公司,通过出口信用担保公司提供海外销售的保险,以海外销售版权做抵押,华谊为此要支付2%~3%的担保费,贷款成本高了很多。《集结号》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战斗历史,这决定了这部影片以国内市场为主,没有办法做海外版权抵押。
招商银行在市场调研中发现,2006年国产电影票房在中国市场上只占到略高于50%的份额,为14.4亿元人民币。而同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为95亿美元,美国影视出口额285亿美元。与近邻相比,韩国2005年票房收入为中国同期的4倍。这意味着13亿中国人人均电影年消费才1元钱,资金力量在影视行业大可一搏。
国内影视界在资金筹集上一直压力很大,一些名导演及其背后的公司尽管是市场炒作高手,却短于资本运作。即使是商业大片,他们大致的操作思路也只是以预售等形式吸引境外投资者,或以合作拍摄的方式筹资,即便是名导演张艺谋的影片也是如此。这些渠道的融资成本过高,利用相对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完成拍摄一直是影视界大腕们的梦想。
在欧美国家,电影制作的大鳄们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有专门公司做影视拍摄的完工担保,影视公司可以直接到银行去贷款;而在香港,也有专门的政府基金提供支持,即使拍摄或销售失败,该基金也可代承担一定的损失,以此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招商银行专门组织了一个项目组,研究华谊公司和电影本身。华谊兄弟是中国内地最有竞争力的民营电影制作公司,以往拍出来的电影,从没有出现过政治风险和完工风险。了解了电影剧本、整个拍摄队伍,招商银行的项目组认为,这个项目的安全性没有问题,银行值得一搏,决定对文化产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2006年8月,招行与华谊公司签署了5000万元贷款合同,贷款性质为无第三方公司担保。
文化创意产业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实际抓手
《集结号》在拍摄中的一天,有媒体报道男主角张涵予从马上摔下来。这条消息让招商银行的人着实吃了一惊,马上派人赶到婺源外景地探班,直到亲眼见到男主角健步如飞才放心离开。还有一次,招行的员工站在一个小山头上,看剧组拍一个镜头,上百名群众演员,上上下下14次,用了两个小时才拍完。招行要看的是拍摄进度是否正常,演员是不是尽职,包括导演是不是能掌控全局。他们发现,冯小刚是个认真细致的人,对现场的控制力很强,很有权威。他们透过表面看到的是资金的流动。
招商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张健说,“拍电影不像修高速公路,投多少钱,铺多少路,看得见摸得着。一个好的剧本能不能拿到拍摄许可证?拍摄能否完工?完工后能否卖个好票房?众多的环节都充满变数。还有,影片完成拍摄后假如通不过电影审查,不能公映,投资者就要血本无归,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些风险都是全新的。”
款贷出去了,招商银行并没有放松。2006年12月,《集结号》摄制组在沈阳拍外景,招商银行公司部抬着肉去慰问。他们一方面去加深对这个行业、对这个产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让摄制组感到他们监管的决心和力度。
对于华谊来说,从银行贷款还要面对一个变化:主演人选等方面都要得到银行的首肯。按照原定计划,《集结号》还是冯小刚和葛优这一对老搭档。不过等到开机时,主演就换了,但是这是征得招商银行同意之后作出的决定。
没有第三方担保,招行采用的风险约束手段是控制现金流,循环报账制。通俗地讲,就是分批花钱,报完这次的账,才给下一笔钱。《集结号》总投资1亿元,招商银行向华谊兄弟提供了5000万元的贷款,贷款以外,华谊兄弟投资5000万元。根据招行和华谊公司的协议,华谊公司的自筹资金必须先用完。因此,该笔前期资金有无投入,实际如何使用,也在监管之列。明明花的是自己的钱,却要让银行查账,华谊兄弟电影公司,起初也感到有些不自在。
张健说,“还有演员纳税等问题,对银行来说也都是风险,弄得不好就可能被查封账户。在国外,保险公司会提供‘拍摄完成险’及演员的各种保险,国内没有类似的避险工具,只能靠自己多加小心。”
他告诉记者,目前《集结号》国内票房收入到了两亿元,与影院分账后,大概有60%~70%归华谊,招行的贷款安全有了保障。现在华谊每月偿付贷款利息正常。
张健表示,对电影界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这是拉开了一场整体转型的序幕,在以利润日渐萎缩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信贷市场发生变化后,文化创意产业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实际抓手。这次贷款成功后,招行进军影视产业的步子会迈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