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
举办辅导班、伪造二级运动员证、篡改考试成绩形成“一条龙服务”——

体育单招生考试舞弊 监管不力是主因

本报记者 慈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15    [打印] [关闭]
    每到岁末年初之际,随着各高校本年度体育单招生招收、考试方案的陆续出台,一些校方工作人员也开始在考生中搜寻“猎物”或等待“猎物”主动上钩。尽管体育单招生考试的舞弊行为会遭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处罚,但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得知,部分体育院校和具有体育单招生招考资格的高校仍然存在通过不正当方式录取新生的行为。

    在得到读者举报后,记者几天前来到我国中部某省的省会城市,读者举报的就是这里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的体育学院。

    记者了解到,该院2008年体育单招生辅导班的报名工作不久前结束,招生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不会在体育单招考试中受到照顾。但记者随后却从参加辅导班的一名学生那得知,有不少学生已经得到老师、校方工作人员或中介人士的暗示,如果愿意花钱,他们就一定能顺利通过今年的单招考试从而被该院录取。

    令人称奇的是,一些有意参加体育单招生考试的学生连基本的报考资格都不具备,却得到了可以被录取的承诺。

    体育单招生考试的相关政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还须具备二级以上运动员或二级以上武士技术等级资格。考生在考试中要完成体育专项和文化课两部分考试,在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后,招生院校根据考生的体育专项成绩及综合成绩确定录取标准。

    按理,体育单招生的考试是处在体育部门、学校和教育部门三方的监管之下,招生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很容易被管理层发现,但在金钱面前,有些高校的招生人员早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首先是举办考前辅导班,这创造了考生在考前和学校招生人员密切接触的机会——尽管举办辅导班是教育部所禁止的违规行为。其次,在招考过程中,有关人员可以提供从伪造二级运动员证到篡改考试成绩的“一条龙”服务。一名在这所国家重点大学体育学院工作的职工向记者介绍了该院违规招生的具体方式:考生通过熟人或中介联系到相关老师,表明愿意“花代价”上学的意愿后,相关老师会给出一个价码,一般至少是1.5万元。如果考生能够承受并缴款,相关老师就给考生提供一个途径,指引考生去获得一张伪造的二级运动员证。在每年5月前后举行的单招考试进行时,相关老师还可以帮助考生篡改体育专项考试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以使考生的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

    整个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举报者向记者介绍说,实际上,近几年来以这种违规方式被招进高校的体育单招生在全国已不在少数。而正因为这条“产业链”养肥了学校领导、老师、工作人员和中介,违规招生的现象愈演愈烈。

    让人疑惑的是,这种并不深奥的违规行为何以如此容易得手?

    记者了解到,与高水平运动员(即常说的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不同的是,体育单招生不需要经过报考当地有关部门统一进行的体育测试,而只需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专项考试和由体育总局命题的文化课考试,这就使得体育单招生考试受监管的力度远低于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试。

    另外,体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也是这种违规行为能够得逞的原因。

    据知情人士透露,许多考生伪造的二级运动员证通常都是在地市一级体育局“买”来,然后自行填写内容和加盖假公章。这种二级运动员证外壳是真的,内容是假的,在体育局无法备案。实际上,体育主管部门很容易通过对考生的资格审查发现问题。

    考试过程中缺乏监管,无论是体育专项考试还是文化课考试,有关部门都没有对高校进行严格监管,这就给考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知情人士还透露,体育单招生考试中的不良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具有单招资格的多数高校中,考生、家长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以至于每年在体育单招考试前,“走后门、托关系、递红包”成了不少考生的必修课。

    目前,尽管凭真本事通过体育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的考生也不在少数,但越来越多的考生却被迫走上“花钱办事”的歪路,这种不正常现象也导致越来越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单招生,因为经济原因或不了解招生“隐情”而失去升入大学的机会。

    这名内部职工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该校体育学院2006级部分学生名单,名单上的学生全都是通过“花钱买学上”的方式考入该校的。如果审查这些学生的档案,就能轻易发现伪造的二级运动员证和经过篡改的考试成绩。

    日前,记者已将有关材料发往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相关部门。教育部相关人员今天说,在收到材料后,教育部会调查此事。体育总局相关人员也表示,一旦情况查实,一定会严肃处理。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