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
被迫扔掉“低价格”拐杖,中国制造才明白自己根基不稳

“世界工厂”为何反躬自省

本报记者 王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15    [打印] [关闭]
    中国——“世界工厂”,这个昨天听上去还让人暗自得意的称谓,好像一夜间就失去了光环。“中国制造”为全世界贡献了物美价廉的产品,而留给自己的,却是十几年不变的劳工待遇和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幸的是,做为任劳任怨的“打工仔”,中国制造得到的回应多是抱怨和诋毁,惟独缺少尊重。2007年,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围堵风潮”,终于开始让这个“史瑞克式的成长的巨人”认真反思自己的全球形象和地位。

    机械工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蔡剑、胡钰和李东合著的《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一书,无疑是诸多反思丛书中相当全面的一本。作者认为,多年来,“中国制造”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低价竞争战略”,已经难以为继。

    “价格战”并非是为了让利而削价的慈善行为。本质上,它是为了与对手竞争、甚至是为把对手挤出市场的“攻击性竞争策略”。早期的“美国制造”对抗英国,后来的日韩产业冲击全球市场,都曾使用这个有力的武器。可是,在目前中国本土市场彻底开放、跨国公司把产业大量转移的前提下,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低价格”的优势几乎一个季度或一个月都无法保持。索尼、菲力浦、松下等企业80%以上生产都在国外进行。许多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规模超过本土甚至是最大的生产基地,成本迅速降低。这样,单纯靠降价,本土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即便暂时取得优势也会稍纵即逝。这可能就是许多本土制造商痛感“价格战是自相残杀”的根本原因。况且,后来者如印度、越南、非洲等国家,还有更便宜的劳动力和更大规模的未开发市场,当它们追赶上来时,“中国制造”靠什么存活?

    转型和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从对联泰服装、国美连锁、招商银行、联想、华为、宏图三胞等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能够在本土市场中杀出重围,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技术、管理模式等核心竞争力,并开始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企业,关键原因就是,很早就抛弃了“价格思维”,开启并实践了“价值思维”。

    学者的宏观思考,往往建立在实践者的微观实践基础之上。近日的《2007中国经济热点亮点调研报告》已经为“中国制造”的新面孔勾画了轮廓。《报告》称,“中国制造”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催生出一批“隐形冠军”产业群,10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业化+业态创新”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显著特征。

    在整体上市后的“新国企”带领下,重装备行业走强、能源资源市场领跑资本市场、绿色产业加速提升、航空业和网络业的活力显现,都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制造”寻求中国价值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迹象是,在传统的食品、餐饮行业和服装行业,虽然世界市场出现了一股怀疑“中国制造”的逆流,但在国内这个行业的升级换代却已经悄然提速。2007年,全聚德、大娘水饺、真功夫、小肥羊、谭鱼头、俏江南和休闲餐厅“一茶一座”等,这些新老餐饮企业都在谋求上市,这说明业态创新正在提升中国餐饮行业,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传统产业同样能够焕发青春。

    在服装行业,中国企业70%产品出口是做“代工”,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中国虽然成为全球纺织品第一大国,但没有卖出应有的价值。而在2007年,一些坚持自主品牌的企业大放异彩引起普遍关注。继波思登羽绒服总裁高德康获得去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之后,今年有安踏运动鞋的掌舵人丁志忠被提名,他还被称为“以草根精神打造国际品牌的典范”。

    直到被迫扔掉“低价格”的拐杖,“中国制造”才明白自己根基不稳。然而,也许这种挫折感恰恰能激发中国人被压抑了的创新精神。

    毋庸讳言,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一种相当谦逊的“低姿态”面对世界。为了融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国经济曾经壮士断腕,主动切断了早期工业建立起来的“苏俄模式”,在工业标准、产品体系和市场规则上,向西方标准靠拢。正是中国劳动者为全球提供了足够便宜的商品,让过去20年全球经济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

    作为一名优秀而听话的打工仔,中国人以自己的低调和勤劳,终于在全球工业分工链条里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世界工厂”,也有人称为“世界组装车间”。按照经济学利润分成比例的“微笑理论”,处于两头的高端技术、品牌和流通、销售领域,大多都被跨国公司控制,“中国制造”不过是在中间部分利润最低廉的加工环节,分到了一杯羹。而更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是,近两年来在国际金融寡头或明或暗的操纵下,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暴涨,正在大大挤压“中国制造”刚刚获得的那点微薄的利润和积蓄。这中间最大的反讽是,积极推动了这么多年“价格战”的“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恰恰在商品和资源的“定价权”上缺少发言权。就如同即将回家过年的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年底时竟发现,自己的工钱非但一分钱没多,物价反而涨上了天。

    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愿意面对的现实。只有在市场竞争的残酷竞赛中吃了亏,才会在舔砥伤口的同时开始反思。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所有的技术进步和品牌创新的成就,以及可能实现的未来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源自现实带给中国经济的深刻教训。

    今天当好打工仔,明天就能做个好老板。1月13日,CCTV年度经济人物请来的几位重量级的央企老总就表示,中国企业的内在潜力根本没有挖掘出来。中海油总裁傅成玉对中国船舶董事长陈小津说,他就愿意把价值几十亿元的钻井船项目给中船公司来做,因为“效率高,成本低,就算有问题,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他相信,中国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全球市场上展开“集团作战”,将是“中国制造”向高端领域进军的重要制度创新。

    中国最大的化学工业企业中化集团总经理任建新却以他创办“马兰拉面连锁店”的经验表述自己的心得: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人一定不能忘记“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不是包袱”,只有人力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中国经济才能真正由大变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