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者眼中的“中国制造”
邦焦尔尼是一位获奖无数的女记者。这一次她写下了一家人不使用“中国制造”期间的动人趣事,记录下了从2005年1月到12月这一年间,她们家经历的这场有趣而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
这本书不讲庞大的全球经济,而是讲小人物的琐碎生活和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片断: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而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家用电器坏了,更是引发了不小的危机。此外,在这一年中,作者还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也让喜欢中国玩具的儿子屡屡失望,同时却又无法完全拒绝“中国制造”。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邦焦尔尼全家很高兴能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如果邦焦尔尼一家继续坚持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但绝没有到离开“中国制造”就无法生存的地步。有自尊心的中国人,大可不必在美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制造”上寻找民族自豪感。当然,美国人或许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而当真正身体力行之后才发现,要想不买中国产品,除了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努力寻找之外,生活成本还大幅度提高了。邦焦尔尼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我情愿不去知道,未来10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从某种意义或程度上看,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她以异域者的身份帮我们做了这一富有警示意义的“实验”。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制造”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这个“实验”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在世界各地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已深入千家万户,并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中国制造”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地说明,更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深深影响着一大批外国人的生活。
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家而言,《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不失为一本生动且富有实践意义的客户体验读本。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角,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中国制造’,一定是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遵循全人类的价值理念,走‘中国创造’之路。”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全球消费者不仅离不开“中国制造”,更不想离开“中国制造”。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美]萨拉·邦焦尔尼/著,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