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地局"变成"腐败局"
一个部门既有负责人“落马”,又有多人遭遇调查,公众对这样的部门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可能在上海房地局官员眼里,危机感主要来自上面,但在笔者看来,该部门的公信力正在遭遇严重挑战。房地局作为公共职能部门,拿纳税人的“俸禄”替纳税人“当差”,而一连串的腐败事件,说明这些“当差”的没有当好差,对不住“俸禄”。因此,纳税人就会对此质疑,而后来的“当差”人,第一要务就是消除纳税人的质疑、取得纳税人的信任。
房地局为何腐败事多?很多人会认为与房价暴利有关,这有一定道理。去年6月,一位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开发商爆出楼市“灰色产业链”: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显然,暴利正在滋生腐败,腐败又反过来“养育”暴利。
其实,笔者以为房地局腐败事多也与制度不合理和行业特点有关。从制度角度来说,从土地出让、项目审批、银行贷款到销售环节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少关卡,层层设卡的本意是避免权力独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很多制度性的关卡最后“卡”的不是违法行为,而是在“卡钱”——很多关卡实际成了开发商行贿与官员索贿的关节。
而“卡”的后果是房价越来越高、房奴越来越苦、房屋质量越来越差、腐败事件越来越多。归根结底,制度不合理给了行贿者和受贿者以可乘之机。举例来说,一个地产项目所盖公章之多,在其他行业实属罕见,公章就代表权力,而这些公章背后就或多或少的隐藏着腐败。
从行业特点来说,一是房地产行业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每一个环节都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生着关系,这就给了权力寻租的机会。二是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资金额度都过大,就给了官员诸多幻想去索贿。三是,地产项目涉及资金额大就意味着风险大,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开发商不得不寻找“保护伞”。四是,眼下房地产行业毫无疑问是暴利行业之一,地方政府在逐利,部分官员也就趁机大捞,这是大环境造成的。
因此,治理房地产行业官员腐败,既要从制度层面去调整,比如说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透明度,也要像上海这样直接去反腐。去年,八部委曾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反腐”。而上海不仅调查现有官员的腐败问题,还对已退休和已调任的官员进行追查,这些行动一方面表明中央和上海方面反腐的决心,另一方面说明房地产系统已成为腐败高发区。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旗帜鲜明的指出,调控楼市最根本的做法是反腐。不把楼市矛盾主要归结为供需矛盾,而说成是腐败所致,郎咸平观点虽然有些极端,但仍值得有关方面认真思考。笔者以为,反腐战斗有必要在房地产行业提高战斗级别,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应该先从房地产系统试点。
虽然说,目前房地局还是房地局,但有关方面要警惕房地局变成“腐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