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到了。大学校园里,是考试时间。 每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出勤率往往最高,课堂气氛也活跃,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老师把复习范围划得小些再小些”,大学生罗维说。私下里,学生们称这是“答记者问”。 很快,“快速充电”式的攻读阶段到来。校园内或者附近的复印店的生意都红火起来,稀缺的手写课堂笔记会以复印件的形式迅速普及到班里的每个人手中。 大二学生小滕来到复印店,在电脑上打开一个电子邮箱,对店员说,把这10个课件全打印了吧。小腾打开的电子邮箱是班里的公共邮箱。“班级公共邮箱平时不怎么用,到期末用处就大了,老师会把平时讲课时使用的课件发到里面,我们打印、复习,然后考试。”小滕说。 小滕自称是游戏高手,但临到考试也得“忍耐几天”,宿舍里电脑的电源都拔了。打印了课件,复印了笔记,准备熬几个通宵。“考前一大背,背完考试,考完也就忘了,跟这些复习资料一样,考完就扔。”小滕扬了扬手里的打印资料。 校园里,行走的脚步开始匆忙。平时,学校只开放一部分教室,还包括上课的教室,但教室里经常是稀稀拉拉没多少人,现在教室几乎全部开放,还是不够用,罗维说。 很多学生宿舍的灯火通宵不灭。一位大学生在博客里写道:“用两周的时间修完一学期的课程,我们向前赶着,不放过任何一点时间,就算在洗手的时候,也不让‘时间从指缝间溜走’,而默默地背诵着概念。” 何洋的宿舍屋门紧闭,门把手上还挂了个A4纸大小的牌子,上面用水笔重重地写着:“复习中,请勿打扰”,后面是3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是何洋自己动手做的。何洋住的宿舍楼上,几乎每层楼都有宿舍挂着这样的“警示牌”。而在平时,何洋他们宿舍是这层楼最热闹的,门经常开着,宿舍有4台电脑,有看电影的,有玩游戏的,附近宿舍的同学常来串门儿。 何洋和另外3个室友进行了分工,有人负责核对老师划的考试范围;有人负责打印课件,复印笔记;有人负责找成绩好的同学补习。“不好好准备挂科就太麻烦了。平时听不听课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都得‘考前一大背’。”何洋说。 读大二的董凤娟抱怨:“我们班的考试方法和高中差不多,试题就在教科书里。半月前我开始复习,其实就是背诵,把教科书里的大条目和课堂笔记从头到尾背一遍。” 在采访北京、福建等地几所高校的文科学生时,一些同学反映,专业课程测评,平时成绩会占一定的比例,但在有些学科考评中作用不大,被一些老师用来“拯救”成绩在及格线下面挂着的学生。 邓黎华是大三的学生,学的是法学,他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有思想、思路开阔的同学往往考试成绩一般,倒是善于背诵的同学常常拿到高分。 “期末,是决定成绩的关键时期,分高分低就看最后几天的‘临阵磨枪’了,我们都希望拿高分,因为成绩往往和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等紧密相联。”邓黎华说。 天津师范大学的万全教授说,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起着引导作用,但平时的学习过程才是最关键的。目前平时测评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学生把力气都放到期末“最后一搏”上,也就出现了各种“考前现象”。 “在大学,教师有较大的主导权,应该不断地尝试改进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对于这些奇怪的‘考前现象’,教师们要设法避免,要想办法让学生把工夫下到平时。并且,要尽量使考试也鲜活起来。”万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