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引发我的军旅情
《士兵突击》特别贴近军人现实生活。以前的军旅作品虽然也拍得不错,但总感觉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段距离。有些是对以往战争岁月的回顾,有些是对未来军队发展的畅想。而《士兵突击》更多的是反映基层连队的生活。比如,新兵连训练向后转许三多站不稳,我们新兵训练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队列动作没做好,没少挨班长批评。一个简单的镜头将我的思绪翻转到了新兵训练时。
许三多新兵训练结束时分到团驻训场时,李梦带许三多熟悉情况,问他有没有什么爱好,许三多说没有。李梦就让他赶紧找一个,要不然人生苦短,长路漫漫,5分钟保证你闲得满眼冒金星。
以前也有老兵跟我们说有些偏远地区是“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自己没太在意。今年毕业时被分到一个远离市区的山区训练场,和剧中的驻训场类似,主要是保障一些驾驶训练,任务不重,也不太累,就是枯燥、寂寞、无聊。刚去的时候,连队指导员问我有没有什么爱好,我说没有。他又问我喝不喝酒,我说不爱喝。连队指导员就说长夜漫漫,没啥爱好,又不喝酒,怎么过啊?这一极其相似的谈话使我迅速融入了电视剧中,在剧中找到了自我。
红三连指导员第一次到五班和马班长聊天时就说过,说白了能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就应该无条件的一个三等功。这使我想起上学时一位政治教员说到部队的奉献,就谈起在雪域高原的官兵们,说他们一顿能够吃下去3个馒头就是做奉献。是啊,如果一顿都吃不下去几个馒头,还怎么戍守边疆?这些细节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军营生活特别是一些偏远艰苦的基层连队的写照。只要当过兵的就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总能够在里面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士兵突击》使我回想起很多的军营往事。老马带着五班几名同志五公里越野,使我回想起当初背着背包、冲锋枪五公里越野考核的情形,为了不拖班级后腿,拼着命往前跑,刚到终点就哇哇大吐。当看到我们总体成绩很好时,喜悦超越了痛苦。
寒冷的元旦晚上,我们全副武装野营拉练。由于行军时间紧、路程远,很多人回来时脚都磨出了血泡,到达终点时都是几个人一组相互搀扶着一跛一拐着回来的,当到学院门口看见师弟们举着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时,又感觉自己是个英雄,顿时忘掉了疼痛。
看到班长批评许三多不该为了保持内务将水洒在被子上,我就想起当初新兵训练时被子叠不好,吃完午饭,把被子拿到地上反复叠,感觉满意了再放到床上。为了保持一个好的内务,无论天气多冷,中午睡觉从来都不打开被子,只用衣物或者大衣盖一下。当兵的几年确实吃了很多的苦,也正如当兵第一年队长说的不知不觉你们就成为学员区吃苦最多的人。但我们都无悔当时吃的苦,它必将是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一笔财富。
军营生活单调乏味,但也有快乐的时候。李梦说老魏一天能够给人起十几个外号。他们叫许三多是许木木,木头疙瘩,许三爷,许爷。仔细想想,曾经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又有几个人没有外号呢?外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士兵突击》中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捷径和潜规则。许三多从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一个被大家抛弃、鄙视和冷落的老末,在部队的熔炉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磨砺成为一个让人敬仰、佩服和喜欢的训练尖子。他的奋斗历程也正是像许多有他这样背景的农家子弟所期待的。
同时,我认为《士兵突击》对当前的战斗精神教育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不抛弃、不放弃”;“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光荣是在于平淡,艰巨是在于漫长”;“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许多有意义的事”……这些看似平淡的台词确实需要我们军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去传承,这些语录可以说是军队传统精神的一个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