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星期

文艺作品中的“中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2    [打印] [关闭]
    本报讯(实习生王颖佼)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日前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解放军二炮政治部副主任张西南、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等30余位文艺界人士聚首探讨我国文艺作品在塑造中国形象中积累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铁凝指出,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而这次研讨会的总结分析,是为了鼓励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表现中国形象,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起到舆论营造和引导的作用。

    铁凝说:“尽管有很多外国人留下了对中国形象不同的传神的描写,但我认为,文艺作品中能够成为经典的中国形象,最终还是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创造。就像有评论家所说,如果全球化一定要催促或教导作家想一些什么,我想那也应该是更深入地追寻民族文化与审美精神之根,实现不同文化差异间的对话,塑造出真正有魅力的中国形象。”

    研讨中,一些专家对目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提出了批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华筠认为,尽管国家形象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创新的,但也有贯穿其中的永恒精神。“比方说,眼下我们舞蹈创作的题材、体裁都越来越多元,但也有一些繁荣中的忧思,像‘艺术激素''代替艺术激情、华丽包装掩盖本体萎缩等现象日益严重。”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醉提出,目前,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被局限性的礼俗文化所取代。在欧洲,希腊餐馆装饰得像雕刻博物馆,非洲餐馆里布置了部落图腾,而中国餐馆的形象则是代表礼俗文化的“福禄寿”。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确实要考虑文化的“俗化”,主要表现为通俗化,使其更贴近大众,但要警惕伴随而来的可能是礼俗化,甚至是低俗化。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