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飞 新型战机信息化保障“领军人”
朔风如刀。深冬,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多军兵种空地联合对抗演练,在华东某地拉开帷幕。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两架新型战机在超低气象条件下编队起飞,穿云破雾驶向指定作战区域,对陌生岛屿、陌生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刀式”远程精确打击后,胜利归来。师长许学强向葛晓飞竖起大拇指:“胜利在空中,保障在地面。顺利完成演练任务,机务保障功不可没。”
葛晓飞何许人也?白俄罗斯军事学院航空维修管理硕士研究生,南空航空兵某师装备部部长。他1995年被确定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2003年荣获“空军航空机务人员金质荣誉奖章”;2004年被评为“空军十佳杰出青年”;2005年被确定为“空军级专家”。
近年来,葛晓飞瞄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新途径,先后破解20项新机保障难题,填补3项新机保障国内空白,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数十项重大军事行动保障任务,堪称新型战机信息化保障“领军人”。
某日,南空航空兵某师6架新型战机昂首待发,一场实兵对抗演练一触即发。此时,只见6名机务官兵手持葛晓飞主持开发的“作战任务加载卡”,分别插入6架参演飞机座舱内的接口。数分钟后,飞行航路点、攻击目标等相关数据全部自动加载到飞机上,时间只相当于过去的十分之一。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往往1秒钟就能决定战斗的胜负。葛晓飞运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实现了机务作业经验型维修、粗放式管理向精确化维修、精细化管理的跨越,更加快捷高效。
笔者在保障一线看到,过去飞机一出现故障就大拆大卸、全面普查的做法已经成为历史,登陆装备系统局域网的“故障分析预测系统”,输入关键词,相关资料信息立即自动从电脑界面上弹出,很快就能找到排除故障的参考资料;过去机务官兵携带大量维护规程和工艺卡片进场维护、在操作卡片上层层签字的现象也不复存在,只需把“电子卡”一刷,就可以从机棚终端电脑上领受任务、查看工作流程、进行电子签名。
一直以来,空中作战和地面保障相互分离,一旦战机放飞后,机务官兵不能实时掌握战机的空中性能参数变化,无法对飞行指挥员指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葛晓飞瞄准这一“瓶颈”难题,协同研究院所大胆变革,利用信息传输技术实现了“空地一体”。
如今,不管战机飞得多高多远,空中飞参数据都能实时传输到地面,为新型战机作战训练保障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去年年底,该师奉命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兵演练。战斗打响前,机场大雾弥漫,能见度降到了底线。眼看大雾还有继续弥漫的趋势,飞行指挥员拨通葛晓飞的电话,询问飞机准备情况。葛晓飞胸有成竹地报告:“请指挥员放心,飞机质量绝对没问题。”飞行指挥员当即定下决心。战机准时起飞后,机务官兵运用信息化手段为空中战机“保驾护航”,战机准时到达、准确命中目标。
一次,该师赴西北大漠参加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演练。飞行员高景驾驶新机起飞后,突破地面重重封锁,顺利抵达指定空域。突然,“敌”战机从后侧方施展“群狼战术”,对高景进行包抄围攻。高景听到头盔耳机传来的语音告警后,立即释放干扰。可是,由于新机的告警系统和干扰系统并不相互交联,释放干扰必须人工手动操作,不可避免地分散了部分注意力,高景被一架“敌”机锁定,使出浑身解数才惊险地脱离虎口。
这件事成了葛晓飞的一块“心病”:电子干扰在实战中至关重要,国外空军作战时,宁可少挂两枚导弹,也要装挂一副干扰吊舱。我们再不尽快拓展新机的这一作战功能,胜算就会因此减少一分。
葛晓飞带领电子对抗专业的业务骨干,克服资料不全、技术薄弱等难题,向这一课题发起攻关,终于完成了新机告警器与电子干扰吊舱交联装置论证。这一技术成果一旦付诸实践,新机在实战中就具备了自动释放干扰的能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将实现质的突破。经过专家鉴定,这一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只是葛晓飞向新机保障空白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一次,他在翻阅外军资料时,发现以色列空军战机战斗返航后,飞机在地面不停车的状态下就能实施加油和弹药装挂,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很短,为战争赢得了可贵的战机。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葛晓飞向新机热加油技术发起新一轮的挑战。在一无经验可借鉴,二无资料可参考的困难下,他带领技术骨干加班加点研究论证。前不久,一套关于新型战机热加油技术的理论方案、操作程序和可行性报告新鲜出炉。这项技术的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空军将跻身世界先进空军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