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冰场曾是一代人“梦开始的地方”
随着2008年第一场瑞雪的降临,北京真的开始冷了,什刹海冰场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是的,什刹海又可以滑冰了……
记得在《梦开始的地方》剧中,小陶虹饰演的小惠滑着冰走向冰场中央,嘴里得意地说着:“五湖的,四海的水,不如什刹海的冰场美。”诚然,在一代人眼中,什刹海冰场都是无可替代的,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情结,是一份对“纯洁无瑕”的涩苦回望。
1962年出生的李艳明正赶上什刹海冰场最火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家里没有负担,住在德胜门附近,又特别喜欢体育,算得上什刹海冰场数得着的人物。
据他介绍,那时,紧挨什刹海体校一侧的岸上是简易的平房,岸比现在要窄,是存衣服和冬天磨冰鞋的地方。夏天的什刹海就是户外游泳池,游一次泳二分钱。当时的年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少有制冷设备,热了就去水里一泡,舒服极了。
冬天的时候,最时髦的活动就是滑冰。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了,北京的滑冰爱好者就摩拳擦掌,带上冰鞋冰刀,纷纷出动了。李艳明说,一般去什刹海冰场的人,都是滑冰爱好者,而且水平相对比较高,不像现在,多是游玩的人。那时的北京特别冷,冰冻一尺多厚,冰期有三个月。每天下班吃过晚饭后,李艳明都会约上几个邻居好友,拎上草袋奔赴冰场。当时大家普遍生活水平都不高,一双冰鞋要三十多块钱,通常四五个人玩两三双冰鞋,轮流着滑。
离冰场很远处,就可以看到冰场的位置。在冰场的东南角矗立着一个大木头架子,上面有上百盏探照灯给冰场照明,在西北角有一个杆子,上面也有一盏。那时,什刹海周围都是居民区,灯光很暗,而且很安静,唯独冰场这里,灯火通明,俨然一个大舞台。到了冰场后,李艳明便和圈里的朋友们戴上羊剪绒的帽子,脱去外套,露出一身大红色的速滑衣,穿上速滑鞋,准备一试高下。他说,当时街上有人穿着一身运动秋衣就很了不起了,更不要说是红色速滑衣,“我们十几个圈里人一起滑,简直成了什刹海冰场的一景儿了”。
那时的什刹海冰场上,可谓高手如云,有玩速滑的、有玩花样的、有玩球刀的,更有甚者是穿着速滑鞋玩花样的,简直是一绝,这些人可以正滑变倒滑,倒滑变正滑,正一字儿、反一字儿,在冰上踢醉八仙……在一个小范围内,玩出多种花样的玩法。“我们管他们叫‘冰痞’,所谓冰痞,是指他们不按理出牌,玩出新鲜样儿。”据说,这种玩法在东北都特别少见,但当时什刹海就有这么一批人。
在通讯不很发达的年代,冰友之间,可能在社会上总也不会遇到。但是一到了冰场,用不了三次,准能碰到。“一见又是一年,冰化了,人也散了。”随着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冰场上的人仿佛在翩翩起舞,灯光照耀着舞台,每个人沉醉其中。“那时像苏小明一样的明星也来滑,但到了这里,我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一番冰上表演过后,大家已经满身是汗,在准备离去之前,还会花上几毛钱,在岸边买上一杯热牛奶,“那感觉,别提有多幸福了……”
随着笔者的提问,李艳明似乎也回到了自己最难忘的时代。谈到现在什刹海的变化,他说,现在的水,依旧是过去的水,现在的什刹海,依旧是过去的什刹海,只是在深深夜色下,平静的水面上,映照着的是彩色的霓虹,嬉笑的人群与躁动的心……
背景链接:
什刹海
什刹海是北京城700年以前的天然水域,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在缺水的北京城,这里一直都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史料记载,什刹海原是古高梁河道,史称“三海大河”。
元建大都后,郭守敬奉旨修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及以下诸泉入积水潭,水深面阔,汪洋如海,南来北往粮船、商船聚集停泊于此,故有“舳舻蔽水”之说;明清两朝,什刹海近临皇城之北,被誉为“城中第一佳山水”,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色。
照片:什刹海一直以来都是北京最热闹的冰场。陈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