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海:用焊枪“绣花”的首届冠军
   1992年,刘新海从技校电焊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新疆的吐哈项目参加实习。焊工是门操作技术难度极大的工种,学会容易学好难,要成为一名好焊工,最重要的就是勤学苦练。在新疆实习的工作之余,刘新海把心思全部都用在了学技术上。他想尽办法练技术,然而由于焊条紧缺,用新焊条练技术是不可能的。有一天,刘新海在球罐下面的土堆里发现了十几根被遗弃的旧焊条头,他如获至宝,就凭着这些焊条头开始了自己的苦练之路。
   学电焊得有好师傅带,当刘新海了解到队里的老师傅梅同军有一手绝活儿时,就主动上门拜师,没想到却被梅师傅一口回绝了。可刘新海并没有灰心,他更加努力工作,用心摸索技术,终于有一天,梅师傅主动找到他说:“你跟我干吧。”原来梅师傅不想轻易收徒弟,他留心观察了刘新海,发现这个小伙子确实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在师傅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刘新海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就可以独立上岗了。
   1995年,在山东威海1000立方米球罐项目的施工中,刘新海创下球罐公司焊接史上高质量的奇迹:使得连续3台1000立方米球罐焊接的合格率达到了100%。这一年才是刘新海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对于电焊这个行业来说,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新人。
   1998年,新疆吐哈项目的前期施工由于管线焊接的质量达不到甲方和监理的质量要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公司紧急把刘新海调到新疆。
   经过非常认真的分析,刘新海制定了一套比国家的规定还要严格的焊接标准。“没想到我这种‘绣花式’焊接方法,得到了甲方和监理的称赞,并为公司顺利接到了后续的球罐主体安装、筏组间、泵区等800万的工程资源。”刘新海兴奋地说。
   根据求学拜师的经历,刘新海十分明白老电焊工对新人传、帮、带的重要性。从1997年至2003年,刘新海每到一个项目,都要培养几名球罐的焊工去学管线的焊接,他先后对30多名焊工进行了分批现场培养,大多数焊工成长为复合型焊工,改变了球罐公司从事工艺管线焊接的焊工少,需要在各项目之间频繁调动的局面。
   2005年5月,刘新海代表河南省参加了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焊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回到单位不久,刘新海就被公司送到了西安交通大学进修,学习焊接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大学的深造,让我明白了多年来一直没有弄懂的问题,知道了一些特殊材料焊接工艺措施的重要性,作为工人,不能只会埋头干活儿,还得懂得为什么这么干,我觉得我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刘新海说。
   本期工种:焊工
   技术难度(石油建设系统):★★★★★
   劳动强度(石油建设系统):★★★★★
   出徒期:3年
   评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团委副书记袁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