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1日
星期
麻江县民族文工团第一次进京演出,却遇到了贵州50年不遇的持续大范围低温凝冻灾害天气

从苗寨来到天安门广场(图)

摄影/本报记者 李建泉 写文/郭鸿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1    [打印] [关闭]
    

    “答应了,就一定要来!”

    黄国秀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民族文工团团长,接到北京一家庙会的参演邀请,她和演员们准备了一个多月,可要出发时却犯了难:雪凝封门了!

    麻江县民族文工团第一次进京演出,却遇到了贵州省50年不遇的持续大范围低温凝冻灾害天气。2月1日,队员们出发时,麻江县城已经断电、停水一个多星期。文工团的演员们主要是麻江当地的少数民族,有部分演员来自都匀、天柱、舟溪等地,有苗族、布依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没出过远门,更没有到过北京。

    为了不耽误行程,1月31日,年近半百的黄国秀和同事自己动手在一块一尺多宽的木板底下钉上两根铁条,做了个“溜冰车”。3个人交替着拖车,沿着结冰的公路步行50多公里到黔东南州府凯里市,连夜录制进京表演用的伴奏碟。

    “从麻江到凯里,平时只要四十来分钟的车程,去录伴奏碟那天我们走了5个多小时。开始,我们觉得一路上的风景很美,走到最后,累得就想躺在路上睡一觉。还好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一辆运活鸡的车。司机在鸡笼里腾开个地方,送我们一程。车上的味道特别难闻,同行的老师一下车就在路边吐了。”黄国秀说。为保证文工团按时进京,第二天,麻江县政府特派两辆中巴车,绑好防滑链,沿着结冰的公路提心吊胆地把文工团送到凯里火车站,麻江县民族文工团赴京演出全体人员终于赶上了赴京的T88次列车。

    2月4日至12日(农历腊月廿八到正月初六),25名身着各民族五彩盛装的姑娘小伙儿,在2008北京·中国年文化庙会的展演现场载歌载舞,热情展现贵州苗族、瑶族、畲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民族歌舞。这些队员中,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16岁;除了两名大学生,大多数人是初中学历。“文工团主要在麻江及周边的地县村寨演出。去年,我们共演出58场,其中3场商演,而一场商演全团最多收入1500元。”

    “在麻江的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各少数民族都过春节的,家家户户杀猪、打粑粑、守夜、走亲戚……来北京庙会表演我们的歌舞,希望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贵州。我们特别想去看天安门、鸟巢,逛王府井、长城,坐过山车,听胡同里的吆喝声。”这是演员们到北京后想做得事。

     “爸,家里有水没得,来电没得?”

    人到了北京,心还在贵州。队员们一到旅馆安顿下来,立即到公用电话处排队给家里打电话,一部电话旁围了五六个人。听到家中水电恢复正常,家人一切都好,才把话筒交给队友。

    “我们苗寨过春节最隆重的一顿饭不是除夕年夜饭,而是正月初一的早饭。”32岁的苗族汉子潘福建是舞蹈演员兼芦笙手。他和妻子吴如兰都来自著名的“芦笙之乡”凯里市舟溪镇的新光大寨。他俩一个善舞,一个能歌。潘福建告诉记者:“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家里的男人就要起来做饭,蒸糯米饭,烧制鸡、腊肉等好菜,祭祀祖宗后,就放鞭炮,通知全寨我们家吃饭了。苗家人认为,吃得最早的人家这一年的兆头最好。如果哪一家吃晚了,太阳升上山坡才放鞭炮,会遭笑话的。”潘福建告诉记者,苗家人过年没有庙会,却有芦笙会。在舟溪有贵州省最大、最古朴的芦笙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苗家人每年正月在此举行芦笙会,方圆几十里的姑娘小伙子们都聚集这里吹芦笙、跳芦笙舞,非常热闹。

    潘福建家世代做芦笙,在当地很有名。15岁时,潘福建离开寨子进了凯里的黔东南州歌舞团,后到北京、云南等地驻演。“我曾到中央民族大学进修过几个月,学费一年3万元,支撑不下去,只好放弃了。但我不会放弃舞蹈。以后跳不动了,我就在家乡做老师,把我学到的教给孩子们。”潘福建说。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2月3日下午,文工团在北京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参观天安门,瞻仰毛主席。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天安门广场上,年轻人们激动地合唱起从小就会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开心地合影留念,“见到天安门了,才觉得自己到了北京。”

    “抬完酒缸抬腊肉,弯来上去,弯来上去,抬得腰杆酸;欢天喜地丰收年,老老少少,老老少少,都到芦笙堂……”每当歌声响起,贵州园浓郁的民族风情总是立刻吸引了众多观众。“我们在庙会表演的《锦鸡舞》、《反排木鼓舞》、《畲族舞》、《芦笙小伙》等节目,都是贵州发掘出来的原生态民族歌舞的精华,每一个节目都跟那个民族的风俗、民间传说相关联,有表现当地过春节独特风俗的,有表现当地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有讲述民间传说故事的。”黄国秀说。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演员们坚持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走上舞台。“衣服穿多了跳不出原生态的味道来。”许多北京市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聚在舞台周围,拉着演员们照相,学跳苗家的舞步。“等贵州度过雪凝灾害,欢迎北京的朋友来麻江做客,看看我们的黄果树、龙宫,品品我们自家酿的米酒。”

    文工团最小的演员畲族女孩儿孔德芬歌唱得好,舞也跳得棒。尽管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年,很想爸爸妈妈,每一次出场跳舞,她都格外地认真。为了赶庙会给北京人民拜年,她在列车上悄悄地度过了自己的16岁生日。贵州团组委会获悉,也悄悄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上,贵州团70多位贵州老乡一起唱着生日歌,为孔德芬送上生日的祝福。收到意外的礼物,孔德芬抬着蛋糕,跟在敬酒的苗族姐妹后面,请在场的朋友分享她的快乐。

    庙会舞台上笑得最甜,舞得最欢的林果莎是《锦鸡舞》的领舞者,她模仿的锦鸡活灵活现。这个22岁的瑶族姑娘来自都匀,2007年自贵州民族学院大专毕业。活泼开朗的她很喜欢这份歌舞演员的工作。“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以前我特别喜欢韩国的宝儿、美国的席琳·迪翁,后来到了歌舞团,也爱上了民族歌舞,我特别喜欢苗族的歌手阿幼朵,傣族的舞蹈家刀美兰。”在城市长大的林果莎喜欢看流行服饰杂志,把减肥当成生活的一个必修课。为了胜任工作,她在几个月里减掉了10公斤的体重。“我不会节食,身体要健康。”林果莎告诉记者:“我不会说瑶族的语言,许多习俗也不太了解。以前喜欢跳现代舞、街舞;这几年,接触到民族歌舞,发现原来我的民族,还有苗族、布依族的歌舞那么好。喜欢上了,也很自豪!理解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起这些,林果莎笑得特别灿烂。

    

    全体团员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趁着演出间隙,队员们结伴坐地铁去王府井。大家在地铁月台上拍照留念。

    

    贵州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舞蹈《反排木鼓舞》欢快激昂,动感十足,被喻为“东方迪斯科”。

    

    大年三十年夜饭,贵州团为最小的演员孔德芬补过16岁生日。孔德芬不住地拱手感谢。

    

    2月4日,首演结束后,文工团刚准备午休,领队黄国秀就接到下一场演出的通知,队员们立刻开始化妆。

    

    卸下苗家的银饰,张丽娟戴上时髦的假面具,有一种别样的美丽。

    

    莫青刚换上裙子候场,领队就一把抓过棉衣裹在她的腿上。

    

    糖葫芦、烤肉串……庙会上的各色小吃让演员们大饱口福。

    

    演出结束,大家肩挑背扛地把大包小包的道具返回住地:“我们像不像赶火车回家过年的民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