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论断令人麻痹
如湖北某报就在2007年11月30日的报道中写道,“连日来,早晚出行的人们在感受到冬天寒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冬日的暖阳。气象部门预测,今冬我省的气温将属‘正常偏高’。这意味着我省自1986年以来持续了21年的暖冬历史还将延续。”
而广州某报也在2007年12月18日的报道中写道:“尽管12月已经过了一大半,但广州市民却迟迟没有进入‘冬季’。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全国从华北到江淮,再到华南的整个区域,‘暖冬’已成定局。”
另有一些媒体,则直接使用“暖冬如何如何”的标题,报道“暖冬”中的种种自然气候特征及动植物的反应。
但没想到,2008年1月初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普降大雪,形成了延续20多天的雨雪冰冻灾害。在受冰雪灾害肆虐的同时,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是暖冬,为何又会有冰雪成灾?“暖冬”论调是不是麻痹了人们?
批评者认为,刚刚入冬就到处可见暖冬论调,让人们早早放松了警惕,过于乐观地准备欢度春节了。
本报读者、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居民涂俊明给本报发来邮件说,“就在这大自然‘翻脸’的前不久,一些‘预言家’们还在振振有词地宣称:今年冬季是暖冬!理论根据是大气层变暖,南极气温升高,冰山风化等”,“这种‘高论’一经媒体传播,人们都会哗然:这些人难道也算是科学家?”
“最好多些探索,少些结论。气候问题要若干年后才兑现,天气预报明天就兑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学专家钱维宏对本报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暖冬”之所以能成为定论,与近年的热词“地球变暖”紧密相联。近年来,“地球变暖”在媒体的持续报道下,越来越为公众关注,特别是当“地球变暖”与“人类活动”被证明有紧密关系时,这个话题更是升级成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重大话题。
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布报告称,“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让“地球变暖”的话题和关于环保的讨论更趋热烈。
正是基于此,经过几个暖冬后,不少专家和媒体便早早地作出了“暖冬已成定局”的结论。
“公众和气候与天气信息的使用者希望预报得越准确、越到位越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使用者作出的决策是有代价的,但预报制作者明白,不确定性来自观测资料的误差不确定性,方法的不确定性和计算误差的不确定性等方面,预报的准确性存在着信度,要求越高往往信度越低。”钱维宏说。
钱维宏强调,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谁说预报水平多高,就是骗人,谁相信预报水平多高,也是假的。“天气预报存在不确定性,气候变化更存在不确定性,给出非常确定的结论,反而可能会误导公众和舆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地球气候变暖是个长期的趋势,一些机构仍在今年入冬前预测2007年冬天为偏暖,毕竟数据统计意义上的冬天要到2008年2月才结束。“今年冬天的温度状况还要等待观察值出来,过早的暖冬论调肯定是比较草率的”。
然而,媒体急于抛出不成熟的预期论断也遭到公众的批评。涂俊明认为,尽管目前人类对观天测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但也只能预测一部分气象变化,还没有达到完全驾驭自然,乃至控制自然突发现象的水准,出现预测与判断失误是完全可能的。
“问题在于,我们一些社会传播环节常常出现‘误读科学’现象。”他说,就拿“暖冬说”与“寒冬说”看,就充分说明一些媒体对科学报道的轻举妄动。明明是一些科技人员的一孔之见,提前分析预测会有暖冬迹象,而远不是科学部门的结论性意见,就发报道形成“今年暖冬”的舆论氛围,误导了人们对冬季生活的必要的心理预期与物质准备。
这种看法也得到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的认同。她说,要做到气象报道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出大的偏差,同时把报道做得吸引人,能够向公众提供全面广泛的知识,这些目标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媒体如果过于追求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失去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