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日
星期
本报参与主办的“广东志愿服务论坛”举行

探索志愿服务发展长效机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3    [打印] [关闭]
    

    本报广州3月2日电(记者林洁 实习生吴里扬)今天下午,由本报与广东省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建设——广东志愿服务论坛”在广州举行,权威专家及志愿组织代表250多人共同探讨广东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及对策。

    200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发展志愿者服务事业,形成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当前志愿服务事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团广东省委副书记白涛表示,志愿服务在社会化、事业化运作方面尚未健全,志愿服务形式单一等。解决好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需要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志愿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实现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今年春运期间,当大量滞留旅客拥挤混乱时刻,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沟通劝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防范恶性事件,而且有助于加强政府与滞留旅客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未来社会生活越丰富、社会元素越复杂,产生社会风险的几率就越大、频率越高。所以借鉴外国经验积极健全应急志愿服务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顾问丁元竹教授提出,社会建设在体制和机制完善过程中,需要志愿服务的参与,需要志愿精神。

    “公民服务将会成为制度性的东西。”丁元竹认为,虽然“公民服务”这一概念在中国比较少见,但如果给予它不同的制度限定和制度的保障,可能更有利于当前志愿服务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体制建设。

    丁元竹认为,在志愿服务领域,要进一步细化志愿服务和公民服务的形式,制定相关的政策,让志愿服务有新的发展;进一步把社会建设内容细化、具体化,把它的主题明细化,让各类主题在社会建设各项目、各个领域共同突破,共同发挥作用。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谭建光教授说:“解放后30年流行‘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流行‘为人民币服务’,近年来的和谐社会建设崇尚‘为人服务’。这些词语的变化,标志着人的利益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联系春运应急志愿服务,谭建光提出要改变政府应急服务为主、民间组织和志愿者被动配合的模式,逐渐向以社会力量的应急志愿服务为主,政府提供支持和保障转变。

    团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向欣认为:“广东再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非常有意义,也给了志愿者一个很好的机会。志愿者作为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活跃力量,能够在解放思想热潮中脱颖而出,通过大胆创新的服务受到社会重视。”

    广东省第一代志愿者代表、深圳市首届义务工作“市长奖”获得者巫景钦说:“志愿者不仅提供具体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同时营造了志愿文化、倡导了志愿精神,即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帮助他人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态。我们深圳志愿者不渴求社会的感激,反而感恩社会,认为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服务的机会,使志愿者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魅力。”

    论坛上,团广东省委和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分别为丁元竹颁发了“广东共青团志愿服务顾问聘书”和“社会服务专业顾问聘书”。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