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经济人”的角色要不得
经过媒体的报道,张茵委员的提案立刻在公众中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关于“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于“降低富人税负”,反对乃至抨击的声音很多,这是不难想象的。而在针对具体观点的质疑之外,我更为关注的则是委员提案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发言立场和角色定位。
看完张茵委员的这3份提案,3个被代言的利益群体顿时跃然纸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企业主;月薪10万元以上的富人;以及从事污染严重行业的企业主。如果有人愿意玩将个体“代入”群体的简单数学游戏,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张茵委员竟然3个身份都很吻合。这是否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呢?
张茵作为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就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问题发言,这很正常。提出的3个提案全部都“恰巧”代表了自身的利益,或许也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但是这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委员在构思和撰写提案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参政议政的“政治人”角色,而不能是一个依然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经济人”角色。
政协委员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企业家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与坐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角色定位和工作状态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坐在办公室里只需要对自己的企业负责,可一旦走入人民大会堂,那可是要对政治国家负责:不仅要代表自己以及本界别的利益,也要能跳出本界别、反映其他界别和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更要有勇气站在本界别的对立面来换位思考和自我剖析。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决不能只从自身利益立场出发说话;而一个束缚于自身利益的政协委员,也很难称为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
在这样一个公民发言的时代,谁都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两会的会场上,所有的自由表达都将即刻上升到参政议政的高度,如果此时作为自由表达结果的委员提案,皆是囿于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表达,那无疑是很可怕的,特别是在委员的界别构成严重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企业界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会上集体声讨《劳动合同法》,医卫界政协委员把分组讨论会开成了“诉苦大会”,诸如此类两会现象的发生,表明我们的一些政协委员,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从“经济人”到“政治人”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