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战照片到苗蛮图
这组照片有一个炫目的标题——“要做爱,不要作战”——这是上世纪60年代反战运动的著名口号。梅泽尔在拍摄中聘请了14位顶级模特,男的是清一色的美国士兵的打扮,女的则扮成士兵的恋人,照片的内容是男女间的爱情,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硝烟背后的悱恻缠绵。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些照片很好地表达了反战的题材,因为尽管梅泽尔试图以人性来反衬战争,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他又陷入了一种暧昧不清的境地。这些照片中的女性很少有纯种的白人,而是一些西班牙或墨西哥裔的女子,因此,当她们与美国士兵扮相的男模特在一起拍摄时,有色人种与女性的交叉会烘托出一种弱势感。梅泽尔的照片虽然名为“反战”,却恰恰体现出了战争背后的世界的不平等状态,如果套用专业点的词汇,这些照片是一些东方主义式的作品。
自从萨义德凭借“东方主义”的概念一炮走红后,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其后继的探讨。其中一个发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西方作品中,作为弱者的东方常常是以弱势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正是如此,梅泽尔的照片受到很大的争议,有些人对它们推崇备至,还有些人却认为它们“文不对题”。
如果以这个结论审视,古代的中国同样如此。康熙年间,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展,朝廷派遣了很多调查人员到民族地区收集资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对云贵地区的苗族调查。那时,国家的威势扩展到哪里,相关的调查就延伸到哪里,清朝的专家们把苗族的日常生活、体态容貌汇编成册,这些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苗蛮图”、“番苗画册”、“黔苗图”等文物。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指出,当时的调查人员并未深入到苗区的内部,他们只是在路途中或集市上大致了解了苗族的样子,然后就根据他人的转述或其他作品绘制了那些图集。正是如此,这些图集并不是写实的,而是反映出一种儒家文人对番族的想象,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图集具有了一些共同特征。
比如,图集中大多是女性,如果不是老人的话,那就基本是妖娆的妙龄女子。儒家的文人们喜欢突出她们自然长成的大脚,还有那些“不知羞耻”的短裙。很多女子被描绘成坐姿,因为这样,文人们就可以顺带画上裙底的春光。男女调情的场面也是另一个比较常见的主题,有一幅画是这样的:当一对情侣在屋内缠绵时,另一个少女正在屋外的院子里呼唤新的男人。
这样的习惯也延续到了今天。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如果想要拍摄一幅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照片,他们多半会选择那里的少女;老人和小孩也算是可以接受的对象,但是比较起来,他们很少会拍摄成年男子。由于傣族人喜欢在溪水中着衣沐浴,最近几年,很多旅行者喜欢拍傣族姑娘在河水中洗澡,这种猎奇行为的背后,或许出于同样的心态。
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些例证没有说服力的话,不妨看看“云南画派”的作品。这个画派以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依托,在国外很有市场。他们所描绘出的少数民族人物,大多是重彩绘出的婀娜多姿的少女形象,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种口味上的迎合,他们的作品风靡欧美、日本,成为那里中产阶级家庭的美丽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