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努力,但还是无法坦然面对贫困
他们无法坦然面对贫困 不愿让同学知道家庭情况
扶着老式的木楼梯往上走,来到3楼。这是上海某处居民房,一层12户的过道里光线昏暗,狭窄的空间内堆着不少杂物。最里面一间,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女儿秦玲,上海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4年前,秦玲的父亲去世。这给正面临高考的秦玲重重的一击,也让原本患胃病的母亲病情急剧加重。母亲再也不能去工作了。为父亲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现在,母女基本就靠着低保金生活。
“前年,我申请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助学金,有一对好心的老爷爷、老奶奶每年资助我2500元。”秦玲说,“这解决了我一半的学费,妈妈不用借那么多钱了。”
为了帮妈妈减轻负担,秦玲兼职教乐理课。一次,她发烧到39℃,仍坚持去授课,但经过一路颠簸,加上连续授课4个班每班两小时的强度,回来后就直接去了医院。
尽管生活得很辛苦,但秦玲并不希望周围的同学知道自家的情况,“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很坦然地去面对。”女孩的脸上露出几许无奈。
生活现实让他们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
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大一的陈晨曾经想过许多:“先去当兵,然后回来考研”。然而现实让他的规划很难实现,“毕业后我要先把家里欠的债和自己的助学贷款还清。”
1996年,陈晨的父亲突发心脏病,虽然借钱上了心脏起搏器,但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就此中断。2004年,父亲最终还是与世长辞。从此,母亲四处打临时工,既要当爹又要当妈。
陈晨的姐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初中以后就一直卧病在床,不能受一点风寒。当记者见到她时,这位23岁的女孩正坐在床上,脸色发紫,眼睛红红的。
陈晨的姐姐说,父亲去世的第二天,弟弟参加区里的模拟考试。妈妈当时就跟弟弟说,我们家里没有钱,没有你上学的车费,于是懂事的弟弟第一志愿就填了离家最近的一所区重点中学。
说起弟弟,姐姐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读高中时,每次学校吃饭发水果,都舍不得吃,带回来给我吃。”
去年11月、12月,姐姐几次住进中山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医院几乎天天下病危通知书。妈妈到处借钱。“家里又欠上了1万多元,负担又重了。”
为了生活,全家省吃俭用,下点面条、煮点稀饭就是一顿饭。记者看到了一张燃气单:两个月用了21元,而姐姐每天需要吃的药——一盒“恬尔新”就要150元。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打工挣钱,以后一定要让家里过上好日子。但是另一方面,我还是会觉得很自卑。”这个瘦瘦的男生很坦然,“生活很现实”。
他们节俭懂事 对家人心怀感恩
“在我心里,有一个最强的信念,那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好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做个有用的人,好好回报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大三的杜方这样说。
2000年,杜方的母亲不幸患肝癌去世。杜方一直牢记着妈妈的临终遗言: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争气的小杜在中学期间,获得了上海市优秀中学生助学金一等奖。前年,他又顺利地通过插班生考试,考入了华东理工大学。当时,参加该校插班生考试的人有400多人,最后仅录取39人。
小杜的父亲每月收入1000元,除了每月的生活花费,还要负担小杜每年的学费。为了多挣点钱,父亲在双休日常常加班。
看到爸爸头上的白发,小杜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天热了,小杜总为父亲擦汗、擦席子;天冷了,小杜会给父亲把热水袋里的热水装好。平时,小杜总是尽力为父亲分担家务,不让父亲多操一份心。有时,父亲修理电器回家后,手酸疼得举都举不起来时,小杜总会上前为爸爸按摩。
在生活中,小杜总是能省则省,父亲每个月给他500元生活费,在学校,小杜每顿饭花费从来不超过4元。这样,小杜每月都只用200多元,省下的钱都存了起来,到了快开学的时候作为学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