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
“我们真担心将来中国的京胡工艺,都要从外国引进了。”

民间手工技艺家家收徒难

实习生 王颖佼 罗慧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29    [打印] [关闭]
    

    “现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常常是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精通、还热爱。就说这内画鼻烟壶,很多国内的年轻人居然都没见过,人家老外倒能从这鼻烟壶讲起,一直把咱们清朝历史抖落一遍。”京派叶氏内画鼻烟壶传人姚桂新无奈地说。

    4月26日,作为第七届“宣南文化节”主题活动之一,北京宣武区文化馆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在开幕当天就接待了2000多名参观者,荣宝斋木版水印、萃文阁篆刻、空竹等都引来了很多年轻观众。但许多老艺人却纷纷表示民间文化的传承现状堪忧。

    在非物质手工技艺展示区现场,姚桂新说:“我们每次在各地做展示才发现,好多年轻人都是头一次看到鼻烟壶实物,他们都觉得非常新鲜,还以为我们传统的竹笔是个铁钩子,我都会告诉他们这就是削个竹子片,再从大狼毫笔上剪下点细毛,拿丝线捆好,勾线和着色的工具都有区别,全是纯手工的东西。”

    当被问及有没有带徒传艺时,姚桂新苦笑着反问道:“有人愿意学吗?”

    据姚桂新介绍,自从2002年她原先所在单位北京工艺美术厂倒闭,原有的六个徒弟纷纷转行。虽然此后她也曾考虑过面向美术专业院校招生,但如今美院学生考虑就业时都更倾向于装潢、服装等“容易赚钱”的行业。而如果要从头开始培养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人,需要的周期及过程就更漫长和艰难。

    “现在我们想出的办法就是,通过庙会出售一些经过改良的、价格相对便宜的工艺品,把内画改为在玻璃表面画,用一些喜庆的造型和图案,来让老百姓接受和喜爱。而真正的手工内画鼻烟壶,最普通的一个也要画上一周到十天,售价一般都要成百上千,我们只能通过展出,希望大家知道从清朝到现在为止,鼻烟壶的传统工艺还在。”姚桂新说。

    史善朋竹琴社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家曾经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量身订做京胡的老字号琴社,依靠家传技艺方式沿袭至今。但据琴社现任法人、创办人史善朋的孙子史优生说,目前他本人也没有带徒,因为过去学徒学手艺要从小挨打,现在生活条件太安逸了,没有人肯吃苦,从小来学一门手工活。史优生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真担心将来中国的京胡工艺,都要从外国引进了。”

    蛋雕艺术爱好者杨晓康在此次展示中带来了一套老北京民俗人物蛋雕,蛋壳正面雕刻着卖膏药、剃头、跑旱船、卖糖葫芦等人物造型的图案,并在反面别具匠心地设计了“暗码”。杨晓康说:“暗码,也叫苏州码,这是旧时北京街巷用作门牌号的一种编码,是在阿拉伯数字前中国本土创造的数字。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知道暗码是什么东西。”

    对此,空竹制作世家“空竹张”的唯一传人、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国良也颇有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是要挑选一门传统工艺的优秀传承人,条件非常严格,其中最主要是有责任感,因为民间手工技艺的利润低、工艺复杂,不能因为不赚钱就半途而废。这也是目前“收徒难”的主要原因。

    “但我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前景肯定是越来越好。4月24日,我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开了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座谈会,政府对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都非常支持。现在宣武区一共有14个学校开展了空竹课,我们经常去做些讲座和指导,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以前是没有机会去接触,玩上了就会喜欢,现在很多文艺活动都有学生表演的抖空竹,那简直太棒了!”张国良一说起这些,显得格外高兴。

    宣武区文化馆馆长康国庆认为,目前传统文化和工艺在传承上青黄不接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要把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文化,经过追忆和参考历史文献,加以搜集和整理,再去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寻找可以传承的脉络;另一方面,对于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要尽快把传承列入教育,多开设展示平台,从而缩小年轻一代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鸿沟,使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康国庆说:“过去有些人考虑到传统工艺技术保密的问题,不愿意来参加展示,这也加快了部分工艺门类的消亡。现在我们经过了三届庙会的市场化尝试,很多人会主动来找我们要求参加活动。这种变化是可喜的,这跟政府的宣传有很大关系。另外,现在我们国家确立了法定的传统节日,让那些以前忙着过圣诞节、情人节的青年人也来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这都是好现象。”

    对此,宣武区政府新闻发言人马晨称,举办“宣南文化节”的意义就在于搭建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并且宣武区已经计划建设北京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让市民从了解开始,逐步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宣武区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贺艳春指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缺乏带有优惠性、扶持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导致很多传统工艺难以生存。比如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荣宝斋木版水印,现在只能作为一种特色的纯手工技艺保存着,但不可能依靠它去盈利,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发展。

    贺艳春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万不要重申报、轻保护。我们非常期望文化部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从资金、人员等方面去扶持这样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