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

带着惭愧,我按下快门

本报记者 闵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8    [打印] [关闭]
    5月18日深夜,我传回当天采写的抗震救援稿,后方编辑提醒说,明天是全国哀悼日,注意观察成都市民的哀悼行为。我当时没太以为然,觉得哀悼只是一种仪式,肯定不会如废墟下的救援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接到一个提供线索的电话,说成都市的中小学在5月19日上午统一复课,包括都江堰市的聚源中学。听到“聚源中学”这个名字,我的职业神经一下兴奋起来:这所中学的教学楼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如果它能复课,将是灾区走向重建的一个标志。

    虽是文字记者,但我特地带上能清晰抓拍运动物体的数码单反相机。5月19日上午,我开车来到中学门口,不料没碰到复课仪式,倒是看见四五个分布在废墟上的花圈。我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越走进废墟,气味越难闻,混合着消毒粉和尸臭的气味。我强忍住,和一个正在摆放花圈和遗像的妇女交谈。她叫李建君,相框里的男孩是她的儿子周勇。

    12日地震发生后,这位母亲几分钟内就冲到学校。教学楼不见了,废墟里传出一声声凄厉的“救命”声。每当一个学生被救出来,李建君就冲上去看是不是儿子。直到下午4点,一个头部血肉模糊、面容难以辨认的学生被抬出废墟,李建君朝他脚上瞄了一眼,那双白黑相间的双星牌运动鞋告诉她,正是儿子。

    她抱起儿子,跳上救护车赶往医院,跪求医生救命,但儿子已经离开了人世。从那天起,李建君每天都忍不住来到聚源中学的废墟前,思念儿子的点点滴滴。“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我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她说。身处独生子女时代,我明白这句话的悲凉。

    她又告诉我,聚源中学的教师和遇难学生的家长今天将来废墟前举行哀悼仪式。我立刻兴奋起来。在那埋葬了生命的废墟前,亲人为遇难者哀悼,肯定有视觉冲击力。

    下午2点左右,家长们三三两两到来。教师们则排队前来,一些女教师开始默默流泪。摄影记者们一拥而上,镜头离她们的脸只有一两米,抓拍她们的表情。

    其实我觉得这会干扰哀悼者的情绪,冲淡哀悼的氛围。在这个全国哀悼日,我原本应该庄严肃穆,酝酿对地震死难者的哀悼,但我被拍摄好照片的念头驱使着,挤进人堆去抓拍。

    2点28分,一位家长点燃了鞭炮。教师们集体三鞠躬。家长们则点燃插在地上的蜡烛,给孩子们烧一张一张纸钱,哭声一片。

    我蹲下,不顾被蜡烛烧到胳膊的危险,尽量用手端着相机伸到家长们面前,一次次按下快门。此时我带着惭愧,因为我顾不上表达自己的哀悼了,那一刻,自己好像一只专注的老鹰,朝着地面上的猎物俯冲过去。

    面对人类的大悲剧,听着同胞的大悲号,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冷血。

    当天下午给报社发回照片,我开车回家,打开汽车收音机,得知无数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自发集会,为地震死难者哀悼,并且反复高喊“中国加油、四川雄起”。没有拍照片的念头纠缠,我一下被打动了,泪水涌入眼眶。我也知道了,自己并不冷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