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是思想PK台,还是热闹嘉年华
上海双年展上,观众热衷于用各种相机拍摄展品。
本报记者 周凯摄
上海双年展上,这列长达45米的老火车成为拍照留念的最热门“景点”。
本报记者 周凯摄
来参观双年展的老老少少都兴奋不已,如同逛庙会,几乎人手一个相机,只要能拍照的就凑上去,诸如火车、蚂蚁、恐龙等“热门景点”,经常人满为患。即使是一些油画,也有观众“合影留念”。上海美术馆瞬间变成了游乐场,欢笑声充斥着每个角落
9月20日,星期六,又一场雷暴雨光临上海,但大雨没有挡住田海洲,他换了双凉鞋出了门,目的地是上海美术馆,那里正在举行两年一次的上海双年展。
一周前的中秋节,台风“森拉克”影响上海,阵雨不断,田海洲同样冒雨出门去看双年展,没想到竟然因为当天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过多,上海美术馆限制人数,而被挡在了大门外,“这次可不能再错过了。”
和田海洲相比,8岁的王心悦就幸运多了,中秋节那天,爸爸带着他从浦东的家来到浦西人民广场附近的上海美术馆,“玩了一下午”。王心悦的爸爸王益明并不是第一次看上海双年展了,两年前他自己来看过,“感觉挺有意思”,那时候老婆和儿子还在湖南老家。事实上,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9组艺术家参加,主题是“快城快客”,讲的就是城市与人的关系,外乡人/城里人,移民/市民,过客/主人,对王益明这个“新上海人”来说,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从9月9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来,上海双年展观众日均超过5000人,中秋节这一天,据上海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超过了1万人,还有不少观众由于人数限制,被拦在大门外。
观众:好玩好看就行
批评家:双年展正在“庙会化”
8岁的王心悦还不太清楚艺术是个什么东西,不过他觉得这个展览很好玩。一进美术馆的大门,一列铁锈斑斑的老火车就吸引了王心悦的注意,在他的记忆里,还没见过这么“破”的火车,当然,他更无法明白车身上写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标语是什么意思,但并不妨碍他在火车头上上下下,在车厢里跑来跑去。
名为《移城》的这个作品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井士剑之手,以一列老火车真实在场的形式,在“上海双年展站”演绎了一场昔日的“青春叙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举国上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个被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张晴称为近年来“全世界体积最大”的艺术作品,长达45米,由井士剑耗资百万元从武汉和杭州买到的旧火车头和车厢拼装而成,井士剑又在火车旁边增加了3个知青模样的铁皮雕塑,高举红“宝书”向列车挥动。
进入美术馆的观众做的第一件事,大多都是在火车前拍照留影,有的在铁轨上摆着各种POSE,有的站在知青雕塑前“合影”,有的干脆爬上了火车头,火车成了最大的“景点”。
好玩的东西还挺多,有种在美术馆墙边的水稻,有几匹漂亮的雕塑马,还有五彩斑斓的人脸恐龙,王心悦如同来到了游乐场,到处窜来窜去。
觉得好玩的不仅是孩子,来参观双年展的老老少少都兴奋不已,如同逛庙会,几乎人手一个相机,只要能拍照的就凑上去,诸如火车、飞机、蚂蚁、恐龙等“热门景点”,经常是人满为患,即使是一些油画,也有观众“合影留念”。上海美术馆瞬间变成了游乐场,欢笑声充斥着每个角落。
当然,大部分观众并不明白艺术家要表达的东西——一些概念性作品,或许需要一本书的篇幅从社会学、现象学,甚至解构主义的泥潭中才能炮制出解读方法。
受欢迎的作品,“大”是一个关键词——当然——比较艺术的说法是——“体量”。尹秀珍的飞机模型,是按照波音客机同比缩小制作的,占据了一个展厅;岳敏君的恐龙群,更是占据了整整半个楼层的展厅,规模十分惊人,其视觉冲击力自然也就惊人。这些“大玩具”冲击着大家的视觉,人们开心地玩了起来。
甚至,网上的论坛已出现讨论“双年展最佳合影处”的帖子,火车、巨型蚂蚁、飞机、五彩恐龙等体量大的作品榜上有名。不少网友都表示,原本只想拍作品不拍合影的,“但那些东西太好玩了,又够壮观,像景点一样,不‘到此一游’太可惜了。”
一位艺术杂志编辑感叹说,上海美术馆这样的空间已经不太适合举办双年展了,作品的体积越来越大,而楼层空间显得越来越小。
有评论指出,有一些作品依靠本身的力量也许不足以打动人,所以必须通过数量上的重复和空间上的侵略,迫使观众对它注目并揣测它的涵义。体量,很多时候是对艺术家思想最有效的补充。
不过,批评家王南溟则认为,双年展大多数作品流于形式,没有触及根本的艺术探索,很表面。
艺术评论家朱其也表示,双年展正在“旅游节化”、“庙会化”。“拿出那些大型作品,内容却越来越空洞,这么大是否真有必要?比如那么多恐龙,占据了半个楼层,我们实在看不出有多大艺术价值。”
有意思的是,在上海美术馆的墙外有一条标语“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意义的”,但似乎不少观众看不出这些作品的意义,而且也不太在意这些作品的意义,只要“好玩”、“好看”就足够了。
艺术展两大阵营:
“视觉嘉年华”与“圈内人自娱舞台”
巧合的是,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08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各种新奇、夸张的公共艺术也引发了业界和公众的热议,不少观众感觉很好玩但是看不懂。对此,2008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董梦阳先生表示,之所以把公共艺术展示出来,首先是因为追求突破、创新是艺术的最大价值;其次,主办方就是想让公共艺术走进大众生活并希望以此启发观众,成为观众的新选择。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与上海双年展同时开幕的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拒绝了一位外国艺术家拟将8头身上文有“LV”等图案的猪参展的创意,主办方的拒绝理由——不能把“活物”当作艺术品参展。
就在9月的前两周,艺术家与策展人如明星走穴一般,穿梭于广州、上海、南京各地的美术馆和大型展览空间,由各地美术馆主导的双年展、三年展等当代艺术展览每隔6年会聚在同一年份中举办。9月6日,广州三年展拉开帷幕,艺术家们要正式告别“后殖民主义”,重拾多元文化的批判性;9月9日,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正式启动;9月15日,南京三年展要擎起“亚洲方位”。此外,还有中国台北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日本横滨三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最紧凑的时候,各地这种大型的艺术展之间只相隔一天。
从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来看,双年展、三年展正在鲜明分为两类:为了引起公众反响,还是引起艺术圈的反馈?虽然选择不同,但同样会受到责难。上海双年展的火爆正是以“视觉嘉年华”的模式吸引到大众的参与,但有人批评其学术性不够;而广州三年展则是以众多的学术论坛抬升它的价值,但又被批评为“圈内人的自娱自乐,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
事实上,上海双年展从2006年开始就朝娱乐化发展,那届的主题为“超设计”,这已经偏离了双年展学术性的本体。从色彩斑斓的绘画到大体量、好玩的装置艺术,“视觉嘉年华”的模式正在悄然兴起,测量所有观众重量的秤、让观众自己踩踏而成的画,这些互动性极强的作品大大消解了许多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畏惧感,使他们觉得先锋艺术并非不可亲近。这是主办方的无奈,若想不把艺术展办成艺术圈内自弹自唱的舞台,就得寻找与大众接轨的方式。于是,“新奇特”成了本届双年展最大的招牌。但是因为“好玩”,上海双年展也被质疑正在成为一场热闹的“嘉年华”。
但是,本届双年展组织委员会秘书长李磊一再宣称:“上海双年展绝对不是嘉年华。”他表示:“所有双年展的作品,都是经过我们严格学术选择的结果,为的是进行文化领域的讨论。”而《蚂蚁乐园》的作者陈志光表示,当代艺术与传统观念有本质区别,强调的就是与观众的互动,所以不介意观众把作品当成“旅游景点”来娱乐:“没有一定数量,没有一定体积,作品就形不成冲击力,这样和观众互动不起来,也体现不出作品的意义。”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本次双年展似乎难以逃脱“旅游景点”的命运。对此,一名上海美术馆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双年展确实与往届有所区别,现场保安人数根本没法紧盯每件大型作品,“看到有人攀爬,我们也只能是劝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而记者注意到,一些需要静下心来花一些时间欣赏的录像作品、油画作品前,观众总是步履匆匆,很难停下脚步。
矛与盾:
艺术家的追求,观展者的冲动
实际上,有时候“好玩”过了头,也会惹来麻烦。
开幕仅两天,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便陷入尴尬中。鉴于有观众在自己的互动装置作品上肆意涂鸦的不文明之举,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昂达克愤然“封展”。在现场,原本摆放该作品的区域墙面上的标牌已被拆除,入口处也拉起了警戒线,禁止观众入内。
罗曼·昂达克的互动装置作品名为《测量宇宙》,借用很多人随地留名的习惯,特别是旅游者涂鸦留名的行为。但在作品中是一个有规划的过程,贯穿整个展期。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把自己的身高在特定的墙上画一道,再签上姓名日期。随时间推移,墙上画得越来越密,最后成为一幅黑色壁画。这幅作品仿佛是个人与群体的一座桥梁,诗意地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芸芸众生的宇宙毕竟是由个体组成的。
不过,罗曼·昂达克的本意被热情的中国观众误解了,由于参观者众多,负责帮参观者测量身高的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有的观众参与热情高涨,便自行取出笔在墙上自测身高并划线签名,更有观众将多位伟人的名字书于墙上“凸现个性”。
罗曼·昂达克认为,这个作品的本意,是要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学数据归纳意义的艺术作品,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结果。而观众违规介入的随意性,已经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精确性和真实性,使其成为虚假的呈现,因此愤然封展。
上海美术馆负责人表示,类似的不文明之举在历届双年展上似乎从未“缺席”。上届双年展上,奈良美智的装置作品《充气糖偶》曾严禁观众触摸,但部分观众竟坐到作品上拍照留念。他表示,欣赏一些有趣的装置作品时,观众参与热情高涨并非坏事,“但是,表达感动的方式不是去破坏它。当代艺术表达形式很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欣赏方式也可以很自由。”
特意从南京来上海观看双年展的刘远宏对记者表达了不满,“展厅里的人太多了,根本静不下心来仔细揣摩一下作品,还得不时躲开别人拍照的镜头,连看下作品介绍都不容易,艺术也许就得清高一点。”
链接
什么是双年展
双年展,英文形式为Biennial,在意大利文里叫做Biennale,为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制度化的美术展览形式。多数系国际性展事,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成为全球文化互鉴交流的一大交通枢纽。这种定期举办的美术展,一般隔年举行,也有的隔两年或三年举行。
在众多的国际双年展中,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的,有107年的发展历程。全球迄今已经有200多个双年展,大多以城市、艺术品种或美术馆命名。
历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回顾
2008年 快城快客
2006年 超设计
2004年 影像生存
2002年 都市营造
2000年 海上·上海
1998年 融合与拓展
1996年 开放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