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塞俄比亚我没有出国的感觉
李炜,西安某通讯公司工程师
在北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上,非洲国家的运动员无疑是最闪亮的明星。男子和女子5000米、10000米长跑项目的4枚金牌得主,全部来自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全称是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全国人口7740万(2005年埃官方数字),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9月20日,曾出差到埃塞俄比亚的西安某通讯公司工程师李炜接受本报专访,为我们揭开这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
中国青年报:刚去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有什么感受?
李炜:我去的是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那里号称“非洲水塔”,经常下起倾盆大雨,和我想象中非洲全是沙漠完全不一样。
我原来以为埃塞很穷,人们都衣衫褴褛、吃不饱饭,但亚的斯亚贝巴比我想象的好很多。那里虽然高楼不多,但路边经常可以看到商店、饭馆,还有DKNY、CLARK等知名品牌,CLARK比中国还便宜,那里还有专门卖电器的一条街。
中国青年报:那就是说埃塞还是比较富裕的?
李炜:我说的是他们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集中了埃塞95%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起来的。但大部分人还是住着简陋的房子,从高处看下去,只能看见一片红灰色的屋顶和泥糊的墙。那里普通居民的房子都是用带波浪的铁皮建造的拱顶屋子。也有一些人拖儿带女无家可归。如果要比的话,那里真的比不上中国随便哪个小乡镇。但那也比我想象中的好,因为他们生活很平和,我没有看到兵戎相见的场面。
亚的斯亚贝巴最大最宽的一条路被命名为中埃友谊大道,是中国援助埃塞的,高楼也主要集中在这条大道两边。那并不是中国援助建设的唯一一条路,我们开车的时候经常遇见中国工程师在公路上忙碌着。中国对埃塞有很多公路、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援助。很多埃塞的朋友也向我表达过想来中国旅游和工作的希望。
中国青年报:去埃塞的中国人很多吗?
李炜:挺多的,我认识的在埃塞的中国人大多是开饭店的,也有买下农场专门种菜的。埃塞是我去过的非洲国家中对中国人最友好的国家之一,这可能也跟中国的众多援助有关。“热情”是我对埃塞最深的感受。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咖啡店里的服务员,甚至路边的小孩,都会很热情地对待我们,机场海关人员还会用汉语说“你好”。我认识的埃塞人对于中国帮助他们修路以及其他援助,都相当感谢和感动,去埃塞你会有贵宾待遇。
在埃塞我没有出国的感觉,一切都觉得很亲切。那里经常可以吃到中餐,有完全中国风格的马路,甚至有的墙上还可以看到中文标语,若不是满目咖啡色肌肤的埃塞人和听到他们纯正的英语,我有时真会感觉自己置身于中国的某个小镇上,晒着太阳,喝着咖啡,跟朋友聊天。
中国青年报:那里的生活成本高吗?
李炜:首都的生活成本不高,在精致的意大利餐馆点一个大份比萨只要人民币35元,足够两个人吃饱。如果有兴趣品尝当地的石锅羊肉配英吉拉,还会更便宜。不过中餐馆比较贵。喝咖啡是埃塞人民的习惯,咖啡店随处可见,一两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杯浓郁的咖啡。
那里的人收入不高。我认识的一个做通讯工程的埃塞人,他一个月有2000元人民币的收入,他被看做社会白领。我在那里住的区域,都是独栋的别墅,门口大路坑坑洼洼,但就在这条路上,“宝马”、“奔驰”来来往往,那些人就是埃塞的富裕阶层,但富人是相当少的,奔驰车开过的路边,就有不少打发时间的小青年和乞讨的小孩。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国家的人以“跑得快”著称?去了我才明白,那里很多人虽然不穿鞋,却拥有很强的意志力和耐心去克服困难。
中国青年报:在埃塞,人们晚上都做什么?你们会在晚上出去玩吗?
李炜:他们没有什么娱乐,大多人都在家。我经常在晚饭后去大街上逛。大街上有一些露宿街头的穷人,但是我觉得很安全,他们甚至会向我友好地打招呼。
不过,如果我要进行个人投资,我不会选择这里。由于历史原因,埃塞曾经战火不断,原来的国家已经一分为四了。我在那儿经常听到埃塞人痛骂索马里人,亚的斯亚贝巴的索马里人群居地,也是很危险的区域,对此,我除了对他们无比同情外,更为中国的团结和统一感到格外骄傲,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