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老师职称论文为何造假
“同一个学校,同时开始教书,又是同龄人,因为职称不同受到的待遇可能相差很多,大家能不争着抢吗?僧多粥少,论文是个硬指标。东拼西凑的、雇枪手的、拉关系的、与编辑套近乎的、出高价买版面的……五花八门的现象存在也就不奇怪了。”刘老师说。
刚加入教师队伍的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生小霞,在实习期间也有件“耿耿于怀”的事。一个负责高二教学的教研组长开会的时候,给学生大谈特谈“舞弊可耻”,转过身就私下里央求小霞帮着弄篇教学论文,还要能发表在公开刊物上。
“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职称隔几年才评一次,同事竞争又很激烈,有些老师到了一定年龄如果不评上职称就会有很多生活方面的压力,发论文又是死规定,可是老师们都以教课为主,哪有科研的精力和条件?只能舞弊,抄或者找人代写。”小霞说,中小学教师为什么非要有论文才能晋级呢?
据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在2007年1月出台了新规,教师没论文也能评职称。教师可以提供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自己撰写的代表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或经验交流材料,作为评审参考依据之一。
青岛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王修林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淡化论文,强化教学。
海南省今年7月也决定从2008年起,在中专、中小学教师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中,对提交的教育教学论文继续坚持数量和质量要求,但论文发表与否不再作硬性规定。
但是在全国很多地方,中小学职称评定中的论文“硬杠杠”仍然顽固地横在教师们的心头。
乡村教师王大有直到退休前两年才拿到高级职称,原因就在科研论文。王老师觉得教师的本分就是把课教好,别的不用太在意。直到同事一个个升了职称涨了工资,王老师才憋不住去找了校长,校长两手一摊,“你没有硬货(公开发表的论文),我怎么推荐?”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网,对51488名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7.6%的教师认为职称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繁重压力,19.7%的教师认为发表科研论文给他们造成重压。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理事长吕敏说,“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发科研论文引起的争论由来已久,是老问题了,但是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为论文而论文,造假的老师越来越多。”
“中小学教师不是理论工作者,不是科研人员,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安下心把孩子们教好,给国家培养人才,有时间当然可以总结总结经验,也不一定要发表在刊物上,工作心得、教学体会都可以作为评定参考。”吕敏说,各种指标和规划让教育有些地方走样了,各地进行一些不同的改革和试验很好,还是要让教育回归本源,远离利益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