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3日
星期
中国外交官亲历对外开放三十年

陈文照:中餐中文中国人遍及新西兰

本报记者 戴长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3    [打印] [关闭]

    陈文照,1940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65年分配到教育部外语教育司工作。1971年调入外交部,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处工作。历任中国驻西萨摩亚大使馆随员,外交部美大司加澳新处科员、二秘,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一秘研究室主任,外交部美大司加澳新处处长,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一秘、参赞,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兼驻库克群岛大使。

    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要讲中国与新西兰的关系,我不讲外交,只讲几件小事。”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中国前驻新西兰大使陈文照亲眼目睹了中新两国关系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日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亲历开放30年·中国外交官论坛”上,陈文照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浓缩成了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向大家兴致盎然地讲述开来。而这些饶有趣味的小事,则验证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中国人“走向世界”后所历经的“新变”。

    1976年,穿着中山装却被认作日本人

    1976年元旦,陈文照去参加正在新西兰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这是陈文照第一次到访新西兰。当时,中国人出国都是穿中山装,没人穿西装。陈文照一行3人就是清一色地穿着中山装来到了新西兰。

    中国与新西兰1972年12月22日建交。陈文照去新西兰时,两国建交刚满3年,而双方了解并不多,更不深。陈文照说:“我们对新西兰的了解很少,新西兰对我们的了解则更少。”

    在新西兰街头,穿着中山装的陈文照和同事经常被新西兰人误认为日本人。“很多新西兰人很有礼貌地上前跟我们打招呼,问:‘你们是日本人吗?’”陈文照笑着说,“我们当时很客气地回答他们:‘不,我们是中国人’。”

    陈文照和同事当时感到些许困惑:明明我们穿着中山装,新西兰人怎么还叫我们日本人?“这说明新西兰人对中国人根本不了解,也说明到新西兰旅游的日本人非常多。”陈文照说。

    “后来,我们了解到,在新西兰的日本人确实很多。在奥克兰街头,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丰田汽车大幅广告,到处都是。在公园里,也能看到标有日文和韩文的小牌子。而中文,根本就没有。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新西兰人也能一眼就认出我们是中国人呢!”陈文照感慨道。

    1998年,一眼就被认出是中国人

    22年后,陈文照于1998年出任中国驻新西兰大使。

    有一次他到奥克兰参加一个招待会,在街头又碰到一些新西兰人询问他们从哪里来的。

    这些新西兰人很有礼貌地问:“你们是从北京来的吧?”

    “这让我大感意外,因为我穿的是西装,不是中山装。他们竟然一眼能认出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这太让人高兴了!”

    还有一件事更让陈文照感到高兴和吃惊。

    一天,陈文照和夫人乘小船观赏新西兰十大奇景之一的萤火虫洞。当时,坐在小船上的还有一些新西兰人。陈文照和夫人观赏完上岸时,其中一位新西兰游客用英文向陈文照打招呼:“你们是从北京来的朋友吧?”陈文照马上说:是。对方立即用中文说:你好!“最后,他还用中文说了‘再见’。这让我很高兴!”陈文照说,“这说明新西兰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了。”

    从穿中山装认不出中国人,到穿西装也能认出是中国人,陈文照不禁感慨: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加了解了中国。

    陈文照说,发生这些变化的因素还有很多。当时,中新建交20多年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长足的进展。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去新西兰旅游的中国人日渐增多。二是对中国留学生的名额限制减少。1998年时,新西兰给中国留学生的名额很少,只有几百人。1998年以后这种名额限制被逐步放宽,到2000年时已经全部取消。

    陈文照说:“现在,在新西兰的各个城市里,你都会碰到很多中国留学生。通过旅游、通过中国留学生,新西兰人认识了中国人。这对两国增进了解有积极的意义。”

    1976年,当地中餐馆上的是“酱油米饭”

    让陈文照同样感触变化很大的还有新西兰日渐兴隆的中餐馆。

    陈文照回忆说,1976年他第一次到访新西兰时,在首都惠灵顿住了3个星期。当时,惠灵顿的中餐馆非常少,他和同事只好天天吃西餐。有一天,他们在市中心的古巴街上突然发现一个中国酒家,内心顿感狂喜。但当他们走进中餐馆后却大失所望:这里的菜中不中、洋不洋。比如鸡蛋炒饭,他们本以为会是想想都要流口水的鸡蛋加葱花的扬州炒饭,没想到炒出来的米饭里加了其他原料,半生不熟的,非常硬,还放了酱油。老板娘是中国广东人,看他们是家乡来的,特地又给他们做了地道的中国菜。陈文照问老板娘:为什么平时不做地道的中餐,比如溜肝尖、炒腰花之类。老板娘回答说:这里华人很少,要是餐馆只面向华人,生意就非常难做,为了将就新西兰人的口味,只有“不中不洋”这唯一的选择。老板娘当时曾向陈文照透露,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办一家像样的中餐馆。

    1998年,猪下水供不应求

    陈文照回忆说,1998年他再赴新西兰的时候,新西兰各大城市的中餐馆都很多。比如奥克兰,已不是几家中餐馆了,几十家也不止,其中有一家广东餐馆,门面很大,能摆四五十桌!

    “这些变化主要有四点:其一就是中餐馆比原来多了,其二是中餐馆的档次提高了,其三中餐馆的饭菜地道了,其四新西兰人也来光顾了。而且,新西兰人都不吃那种‘酱油炒饭’,就爱吃地道的淮扬菜里的扬州炒饭!”陈文照说到此时,眼里冒着光,备感欣慰。

    陈文照说,炒腰花当年在新西兰是没人吃的,现在则在新西兰很负盛名。有一天早晨,陈文照去惠灵顿附近的一个农贸集市。那个集市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张。当他走到卖猪肉的一个摊位时,看见告示上用英文写着:猪下水已售完。这让陈文照心中一热。“我感受很深,因为我以前去的时候,卖肉的人都把猪下水剔出去,认为是脏东西不能吃,而现在却变得供不应求。这说明中餐在新西兰的影响很大。”

    地道的中餐遍及全国 中文说明书举目皆是

    令陈文照感触很深的还有一件事:在新西兰,中文说明书已变得很流行。

    1976年,陈文照参观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和学校时,根本看不到中文说明,只有日文和韩文。当时他就想到:中国是个泱泱大国,这里却连中文都没有。

    陈文照说,2000年2月,他去访问位于新西兰南岛的皇后镇。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地。他们在乘游船时,当地人给他们递过来一份中文说明书。“我当时很有感触,这表明来这里的中国人很多。”

    陈文照说,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仅有几百个居民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市里,有一个小纪念馆,“平时这里人很少,以前我们去那里时只看到英文说明书,现在则增加了中文说明。”陈文照备感欣慰,“在我们大使馆附近有一个新西兰著名作家的故居。故居的二层对外开放。有一天我去参观,在售票口买票,售票员在递给我门票的同时,还递给我一份中文说明书。”

    陈文照说,从没有中文说明书到有中文说明书,说明“新西兰人对中国的了解日渐加深了,中国对新西兰的影响不断扩大了。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比较明显的成果”。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